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组织有效对话是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教学技能提出的新要求。激发学生参与对话,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一门学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还在于我们教师的预设方案。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实施策略。
  一.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蜡烛》一文时,我就让学生做一回战地摄影记者,拿起摄影机走进战火中去,抓拍感人场景,走进那位伟大的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世界中去。这一活动的设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引领学生深入品味作品的感人之处、意蕴丰富之处。同时,也为学生在情感上和作品产生共鸣作好了铺垫。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灵的感动和净化,而且对于精彩的细节描写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老妇人跪在烈士身边”、“亲吻他的嘴唇和前额”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红红的蜡烛”、“黑色的大围巾”所造成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久久不能忘怀,这个设计,实质上就是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富有情感的情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对话场”。学生自主发现的灵感一下被激活了,他们不再坐等教师的传授和同学的感知,能主动成为多角度对话的主角,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用争辩的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上完《伤仲永》一文进行小结时,我继续向学生发问:“仲永悲剧的造成,谁该负主要责任?”学生围绕问题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这么多智慧的火花,有着这么多精彩的发言,我觉得上课真是一种享受。运用课堂争辩这一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还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中学生思维顺畅,各抒己见,发表了很多创造性见解,又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并且从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习惯,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和问题,均能在争辩中得以交流解决。争辩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一个创新的理念,要有大胆尝试的意识,当然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如何参与、评价、引导、管理这一争辩过程,这都必须周全考虑,精心设计。既要为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还要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对学生中的争辩应以鼓励表扬为主,积极地评价,有问题予以指导,有亮点的充分肯定,这对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的能力不无裨益。
  三.用自主质疑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我在教《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时,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暂不提供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导语也不带有任何暗示性,而是承认并尊重学生个性,让学生提出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并不是一味地放野马或急于寻找答案,而是非常巧妙地、机智地引导学生去了解背景,阅读课文,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对文本的解读。这种对话的形式彰显示了老师新的教学理念,让主体活动者的知觉、表象、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充分表现。学生在质疑解惑过程中,显得主动亢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文本研读深入细致,学生们得益匪浅。由学生提供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也就是在学生最需要老师的时候,老师就像雪中送炭般降临了。这就给了学生许多思维的空间,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目标和要求。这种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计或对话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达到人格上的平等和教学上的民主。离开了平等和民主,对话教学就会滑向原来的灌输式教学。罗杰斯指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话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师生在平等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教师专注的神情,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期间产生的“张力”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最终孕育出“全新的果实”。
  四.用真情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的情感投入与否、饱含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如能自觉地投入文本,体验文本,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把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迁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孩子们共同分享,我们所设置的对话形式,就是充满激情的,充满诱惑力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非常高涨。我在讲解《土地的誓言》一文时,用深情的语言说起关东原野这样一块美丽、丰饶、辽阔、充满野性神情的美,一位女同学禁不住掉下了眼泪,因为这段话勾起了她对家乡的思念。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感情充沛了,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所以,语文课堂上,情境的创设,对激励唤醒学生的情感很有帮助,更有助于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对话,不断探索,我们的课堂定会春意盎然。
  
  李翠芳,教师,现居广东云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1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