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堂中的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死气沉沉的课堂不多见了,那些充满“对话”的热闹的课堂渐渐多了起来。那么,这种“对话”性语文教学是否使课堂真正有所生成呢?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又当如何去处理呢?
  一.对话型教学与课堂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新课程改革理论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交往的本质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交互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力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话型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唤起学生对生活、生命的独特体验,实现彼此视界的融合,并最终实现学生主体自我建构的教学。
  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呼唤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所谓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就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而自主构建的教学特性。这与对话型教学的“最终实现学生主体自我建构”的终极目标完全吻合。师生在对话中思想相互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在对话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所以教学对话不仅具有生成性,而且这种生成是无止境的。
  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展开对话型教学是语文课真正有所生成的关键一环。
  二.教师与对话型教学
  第一,教师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的接触,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生成过程。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倘若没有自身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他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的缺席,也将意味着对话的无从展开。
  第二,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对话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而深入的对话,保证教学对话的有效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营造和谐氛围,让课堂充满平等、民主
  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以权威的身份与学生交流交换看法,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更不应该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看法。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学生多样的解读。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
  2、课内课外,鼓励学生充分地阅读、思考、交流,以保证对话的充分展开
  对话要有效,必须要有充分的阅读、思考和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建构意义;才能有下一步师生、生生之间的课堂交流对话。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相关资料;新课进行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让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独特见解。
  3、教师要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善于设置能够激起学生对话兴趣的话题
  课堂上,我们常听到教师这样对同学们说:“大家觉得文章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为什么?”对于这样的“话题”,学生往往觉得公式化且大而无味,也就不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维,那么,与作者和作品的“对话”就无从展开。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倘若你是它的雕塑者,你会怎样去塑造维纳斯的双臂呢?这样一个话题的设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大家在深入品味文本的同时,互相交流,互为启发,最终,学生们的“作品”异彩纷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心灵都被这一个个真实的镜头感动着,震撼着……
  4、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适当的深度的话题
  尽管新型师生关系下强调语文教师作为对话者必须尊重学生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去迎合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师生在学识和经验上的“不平等”,只有这样,师生间的真正平等互动的对话才有可能存在。因为生成不可能是从外部强加给学生的,也不可能是学生自己完全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学生在与教师及与同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内化于自身。因此,有深度的话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至关重要,它可以有效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在《泪珠与珍珠》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和对话,学生的解读涉及到了主题的几个层面:思乡之情、人生感叹、成长的艰难。但至此,由于自身思维局限,学生对文章的解读似乎很难再往下深入了。于是,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泪珠,滚动的珍珠,心灵的感动!你曾过有多少次的流泪,它们于你的成长有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具体的触发点,他们和教师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充分的对话,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主题的解读逐步深入。
  5、作为对话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还要及时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在有序有效的状态下进行。
  钱梦龙老师上鲁迅的《故乡》时,有这么一段插曲:
  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什么鱼啊?
  生:娃娃鱼。
  师: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然是游离主题的,钱老师及时调控对话方向,宕开一笔,引导发问,使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使师生之间的对话回到了有序和有效的状态。
  
  唐琴,教师,现住湖北黄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1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