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就内容”成就“新目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用“旧内容”成就“新目标”。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 教材新理念探索自主实践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在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特别是在使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数学课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遗憾的是新旧教材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处于并存的状况,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受现行教材的束缚,只是注重从教材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按教材要求的内容、顺序、时间施教。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能否用“旧内容”成就“新目标”呢?在教学苏教版第八册教材时,我作了一些尝试,新理念与旧教材的撞击,折射出了许多火花。
  
  一、根据学生起点,重组教材
  
  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与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师和教材,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只是学生知识状况中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准备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有待了解的未知数,因为这时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两类:逻辑起点,即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即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
  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学习内容的逻辑起点是整数,因此教材从分饼开始学习,这就是教材所提供的逻辑起点。然而事实上,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均表示从不同的途径接触过分数,只是接触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这才是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所以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起点出发,重组教材,让学生交流“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分数的知识”,他们以极大的热忱,把自己掌握的分数各部分名称以及它们所表示的含义、读写法等知识尽其所能分享,学生很快形成了清晰的甚至超出课时进度的概念。
  
  二、根据教学情境,整合教材
  
  教学情境是指课堂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氛围。课前的教学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它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超出预想。在新一轮的课改中,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对教材的整合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知识点,而应该立足于整体,可以拓展到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小学数学教材,让学生整体上掌握,主动构建知识。
  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当我按教材编排教学例题后,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问题。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简单的分数减法是怎样算的?”马上有学生接着说:“我知道,我知道!”这可是下节课的内容,但当看到一只只高举的小手,我马上决定:“这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你们能给老师编一个例题吗?”学生很有信心地回答:“能!”……在展示了自编例题后,学生又积极投入到自编例题的解答过程中,然后我引导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讨论得出了“简单的分数减法”的算法。
  
  三、创设操作氛围,充实教材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观操作。“心灵手巧…手巧心灵”生动揭示了脑与手的密切关系。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现行教材中也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操作的活动,但这些操作一般都缺少产生问题的氛围,缺少趣味性、挑战性,不利于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思维是被动的,不能有效地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发教材,创设一定的操作情境,充实教材。
  
  四、改善学习方式,开放教材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个性选择,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最基本的条件,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展开提供更多的可能。教师在运用教材时,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理解数学、解释数学、探索数学的机会,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感知、操作,来认识数学,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教材的例2是“比较0.40与0.4的大小”,并出示了两幅直观图: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分别平均分成100份和10份,涂色部分表示出其中的40份和4份,通过对直观图的比较,让学生得出0.4=0.40。我改变了这种以观察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尝试比较0.4与0.40的大小,学生毫无争议地判断“相等”,随之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两个小数相等吗?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考。有的利用纸片涂色部分表示这两个小数;有的运用生活中元、角、分的化聚来说明;有的仿照例1,用长度单位来说明……这样开放问题探究的思路,让学生自主选择各种方法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教材是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学习的“范本”,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一位好的数学教师只有抱着“信奉而不唯是”的态度,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用“旧内容”成就“新目标”,让课堂教学永远充盈新生的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8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