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研究:高校大类招生体制下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类培养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交叉和渗透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突出了适应性强、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和整体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大类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构建了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大类招生 电气信息类 培养模式
   一、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目的和意义
  1.顺应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本科阶段前3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所学专业,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甚至学校,可以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这些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和渗透,专业之间的界线逐渐淡化,理工结合、文理结合、人文结合。而大类培养模式刚好能够加强基础课程学习,改善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的状况。
  2.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生活多元化对人才的要求。在传统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以专业为核心的录取、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一方面知识面过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灵活应变能力弱;而大类培养使学生成为不仅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是厚基础、宽口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多变环境的复合型人才。
  3.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刚性化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过早进入专业学习,所学知识过专、过窄,容易造成认识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片面;而大类培养更加人性化,更加尊重学生自己的志向,提供了有可能重新做选择的机会,一般学生在低年级时学得多是通识基础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加深学生的基础能力,使学生寻找到自身的兴趣特长,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它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条件,对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自身出发选择专业,增加了以后工作与兴趣、专业的契合度。
  二、大类培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何解决学生专业不定性与专业设置相对稳定性的矛盾。虽然按大类招生时,大类内的专业已基本确定,但在专业选择时,学生有在大类内选择专业的自由性,他们所选的专业又易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必须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的前半年时,对专业选择进行一次预测,即充分考虑影响学生选择专业的各大因素,并对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摸底调查,从而取得一些较可靠的数据,以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特别是一些专业条件相对薄弱而学生流向可能比较大的专业,要加以重点建设。同时,在学生专业选择时,学校还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教学资源,做一些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工作,以减少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2.如何缓解大类内“冷、热”专业间不平衡的矛盾。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着重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专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多方面、多角度的向学生介绍专业内容及专业发展方向。学生有足够长的时间、足够多的渠道了解到各专业之间的差别,再结合自身实际,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二是平均学分绩的作用使一部分学生意识到不能随大流,而是需进行整体优势劣势分析、权衡利弊后再作理性选择;三是学院政策引导,学院根据各专业发展实际状况,提前做出预案,因为即使是强势学科,资源不足也将成为障碍,因此需限定专业人数。
  3.大类招生的专业方向不宜过多。强化基础,必定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专业教育,但也不能过度淡化专业教育,毕竟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精炼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采取网络化立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宽知识的基础之上不降低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电气信息类实施大类招生,运行2+2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按大类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前2年,加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基础,适度交叉、整合相关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后2年,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教学任务后,掌握了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本人志愿和在校平均学分绩选择专业进行专业学习。我校电气信息类招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在此基础上我院构建了电气信息大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平台,该平台打通了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前2年的教学体系,重新制订大类培养方案,形成了统一的培养体系。通识教育平台由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和部分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大学外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等系列课程。由于信息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运用数学工具和计算机语言工具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上要充分考虑,使学生在该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学科专业平台由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组成。信息学科具有知识更新快的特点,采用传统的灌注式课堂传授的教学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老师必须了解该学科的前沿,用启发式提纲式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该学科领域的主要框架,引导学生在该框架下自主的学习。实践教学体系平台由实习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等组成。如何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大多依附于理论教学,且教学分散,简单重复的内容多,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不利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我们在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采用整合实验内容,在实践教学模块中分层进行,辅助计算机仿真实验等。开放专业实验平台由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组成,由于大类招生后,加重了基础理论的培养力度,势必会对专业课程造成影响,因此,除了专业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放式课程网站、课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方式外,实施开放专业实验室是一种重要的弥补手段,由于仅靠课程实验是远不能满足学生科技创新的要求的,开放专业实验室使学生产生专业学习兴趣,自主探索该领域的专业知识,达到自主学习、开拓创新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类培养体现了科学技术发展、学科交叉和渗透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突出了适应性强、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和整体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平台、开放实验平台”的教学体系,可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实现多规格、多层次、个性化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参考文献:
  [1]樊立萍.按大类招生的独立学院电气信息类学科平台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2]宋万干,朱昌杰.我校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
  [3]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1).
  [4]屈华昌,陈小虎,刘化君,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
  [5]武明虎,廖冬初,吴铁洲,牟悦.按大类招生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
  
   工程项目:沈阳建筑大学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29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