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是同根生 无需相煎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学科新的课程标准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更加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这本来是使文学回归文学本身、回归人性本身的科学要求,对于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张扬学生的思想自由、解放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由于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习惯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对文学阅读作教条式、填塞式的解读,以致于他们认为:提倡人文性、实践人文性会与考试相背离,会使学生学无所获,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更有甚者,把学生对体现新课标精神的试卷作答不理想完全归咎于课堂的人文渗透。这样,他们对新课标的各项要求就产生了困惑、疑虑,甚至抵触的心理,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其实,语文课的人文性主要通过作品来体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帮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解读作品,那么不仅能深入理解作品之精髓,而且一定会有独到的领悟、个性的见解,到那时,圆满完成一份试卷的解答则必然是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现行语文考卷的人文倾向越来越突出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的人文渗透与应试教育绝不是水火不容,反而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我们再也不能厚此薄彼,相互排斥了。
  那么怎样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实现人文渗透呢?
  解读一篇作品,首先要让学生做一位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的率性观众,再做一位表演到位的出色演员,最后成为一名导演,把作品重新处理剪辑得更震撼人心。只有三位一体的身份,才能真正站位于不同的角度去品读、理解、审视作品中人物的处境、心态、思想,准确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原创意图,从而更好地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之况味,真正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完成“以人为中心”的人文要求。
  第一,做一名观众。摈弃对文字的表层阅读,让文字所构画的内容在学生的眼前转化为一幅幅背景鲜明、条理清晰、情节生动、人物丰满的画面。这一点从根本上说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合理的想象可以把大量静态的文字立体化、综合化,这样一来,小而言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把握文章的结构、主题、重点等;大而言之,会促使他们成长为一名看问题思维灵活、思路清晰、全面统筹、重点突出的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且不说像《春》一样的写景散文十分适宜在眼前铺开画面,就像《背影》一样的写人的作品同样可以抬起头来去看,看作者坐在那里一脸深情凝眉诉说,看老父亲那肥胖的背影怎样吃力却一往情深地上下攀援、左右摇摆,那该是多么让人感动而心酸的画面啊。一切尽在不言中,父无言,子无言,我作为旁观者更无言,唯有来自心灵的震撼和彻入骨髓的报答之想充盈于天地之间了。而这,不正是阅读此文所想达到的最高境界吗?
  人教版的语文教科书增添了众多的书前彩页和随课插图,意在以画面帮助学生深入作品,感悟内涵。当然,请学生在课堂上挥笔画一画,也不失为激趣之法。
  由此可见,力争以一名好观众来观赏作品,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艰涩为浅易,化腐朽为神奇,我们何乐而不为?
  第二,做一名出色的演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解去演绎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深入人物的生活,体验人物的感受,探究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的思想。因此,我力主学生表演式的学习,让有情有义的读者与有血有肉的角色产生情感的撞击,让他们的心灵与心灵对话,直至合二为一,那时,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必将会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境界。
  传统教学中有排课本剧的做法,我们应该予以继承、发扬和创新。课本剧在课堂上,尤其在平时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并不是特别适用,那我们就截取某一个镜头、一个动作或一句语言,让学生深入此情此景之中,与角色融合为一,大胆地模仿着角色的心态去说、去做,或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或予以适当指导,唯有这种角色的合一才能换来体验的合一,体验的合一才能换来对角色深入的理解,深入的理解才能内化成真正属于读者个人的感受、认识、行动,至此,阅读的教化作用才算实现了。
  演绎作品中的角色可以深入其内心,把握其思想情感,同时也可丰富生活体验,充实学生心灵。这不正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吗?这样的学习过程,我只提供一个八字秘诀:设身处地,揣摩心理。其余的工作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
  第三,做一名导演。居高临下地全方位地解读作品,统筹作品。此时,学生可以重新组合作品,给人物的行为添枝加叶,甚至可以在尊重原作的同时诠释出一篇更合理、更深刻、更丰厚的作品,这时,学生就真正完成了与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心灵对话,实现了阅读的升华。
  比如《藤野先生》这样的名篇,我们展开对第五自然段的讨论,问题是:假如我要把此作拍成电影,该段是取是舍,舍去此段又何妨?一时间,两种意见的争论难分高下。取之者,认为此段写出了日本人民的友好态度,与下文所谓“爱国青年”的行为形成对比,使主题的表达更深刻更辩证,还认为此段语言特别有鲁迅风范,取之添味儿,去之平乏;去之者,认为本段无论对于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还是对于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都帮助不大,只是起了内容上的连接作用,弃之决不可惜……凡此种种,无须再去问对错,学生对作品的解读已然清晰透彻。这样的剪贴是自由的,更可以是大刀阔斧的,不一而足,趣味无穷,收益无穷!
  这样的阅读容易、轻松而且收效显著,用这样的感悟去做题答卷,意由情出,言为心声,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说:走进人物的心灵,我们共享繁华之人生!让我们一起对老师说:人文渗透与应试教育本是同根生,无需相煎急!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二十六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35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