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充分发挥“校校通”工程的功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校校通”工程的启动,不仅引发了全国性基础教育校园网建设的高潮,而且许多省份也陆续建成了以市、县为区域,立足为基层学校服务的教育城域网。2005年中,江苏省拨出7.7亿元人民币的专款,用于加快苏北、苏中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至2005年底,全省基础教育已全部完成了以“校校通”工程和大市级教育城域网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成,无疑为新课改的加速实施增添现代化的动力。然而,在信息化环境和操作平台建成之后,如何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这一问题给专家以及管理地方教育城域网的有关部门和基层学校的领导、教师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
  作为“校校通”工程的实施者和见证人,我们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校校通”工程在新课改中应有的功效,应加强几方面的研究:
  1.建立全国性的以新课改学科科目为体系的专家指导下的远程协作研究队伍。新课改实验离不开课程专家的指导。但随着新课改实验的加速推广,传统模式下点对点的指导将使非常有限的专家队伍更加力不从心。“校校通”工程的建成,为实现专家点对面,建立上、中、下立体化新课改研究队伍,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2.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建立“基于网络的毕业生跟踪教育体系”。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一是为当地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二是对本地区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指导和研究。地方师范院校对其毕业生进行跟踪教育,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更好地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出急需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为自己的“产品”做出应有的“售后服务”。“校校通”工程的建成,为实现这种跟踪教育提供了重要平台。
  3.建立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平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是发挥“校校通”工程效益非常重要的一环。培训的方式有集中式的脱产培训,也有分阶段进行的校本培训,不管采用何种方式的培训,传统的做法往往就会出现像人们所说的“培训时热血沸腾, 回去后一切如故”。出现这样问题,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经过培训后,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培训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他们必须要经过教学实践应用,才可能真正发现培训的内涵。也就是说,他们往往在将新理念贯彻于教学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最急需获得专家和同行的帮助。培训的网络平台将有助于教师实现基于网络的“求助”。
  4.以专家指导下的远程协作网和区域性教育城域网为平台, 采取专家发布小课题“招标”和一线教师根据新课改需要进行课题“申报”的方式,开展适用性小课题研究。以此为突破口,将“校校通”工程和教育城域网的实践功效上升到理论高度。
  5.教育软件公司加强售后服务。全国各地在建设以校园网为核心的“校校通”工程的同时,大多数市、县都建成了自己的教育城域网,并在城域网上开通了由教育软件公司提供的诸如“电子备课系统”、“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等教育应用和资源平台。由于这些系统是可扩展的动态平台,要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教育软件公司及时对相关教师等人员进行培训,应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培训的过程中,不仅受训的教师得到了提高,教育软件公司同时也能获得许多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这为今后产品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最直接的参考依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37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