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软硬兼备 学做CIO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普通规模的中小学校里,网络管理员一般身兼数职,不仅要上课,还要维护网络、摄像等,因此常常顾此失彼,很多时候只能是保证网络不出问题。然而,随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这种现状成了校园信息化持续发展的“瓶颈”。一个好的应用项目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所信息化校园更需要有一个善于开拓应用项目的头脑引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做CIO”是网络管理员应有的追求。
  “CIO”为首席信息官,其职责是负责管理企业的信息,从信息的产生、传递、分析、存储到最后删除。这个职位与学校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根据近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作为网络管理人员,不仅要在技术上过硬,而且还要深刻理解网络对于学校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从教育的角度开发师生互动平台。以我的个人工作经历为例,“学做CIO”也是网络管理员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有效途径。
  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在Web2.0时代,更是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在信息与智慧的碰撞中提升教育能力。2005年,在我的提议下,学校开通了教研博客。为了有针对性地研究博客在教育中的应用,由我牵头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青年课题“Blog在教与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了让教师掌握博客的使用技术,我多次利用全体教师例会的时间,向大家介绍博客的日志撰写、Tag标记、日志分类、友情链接等基本操作,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专题教学,用博客开发教学网站,与各学科教研组长一起建立教研组博客,创建各种热点话题的博客圈子,带领教师共同实践网络教研。我还在高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入博客内容,鼓励学生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作品,并互相交流。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只要学校有效组织,立足教研,引导和鼓励教师多使用,就会点燃教师书写博客的热情,激发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实践中体验到博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育博客一般用于个人书写教后反思和教育个案,通过书写提炼自己的教育智慧,但在教师团队合作方面比较难实现。为了发挥教师团体协作能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学校组织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成立学科备课组。备课组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开展“一课三备”。“一备”是由主备人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备课;“二备”是在备课组活动时一起研讨;“三备”是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班级学情形成最佳教学方案。每个备课组有一本活动记录本,先记录主备人的教学设计,再记录组内教师提出的想法,最后各位教师在自己的备课本上修改,并在上完课后记下教学的实际情况。这种备课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到学期结束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随便写点。即使认真开展活动了,由于只有一本记录本,研讨过程中的精彩观点很有可能会成为“尘封的记忆”。有没有类似的网络平台,能够完整地记录活动过程,促使备课组活动真正发挥出共同协作、分享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经过多方收集资料,Wiki进入了我的视野。Wiki是一个开放的超文本系统,人们可以任意选择匿名或实名方式编辑或添加内容,在浏览器中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它和备课组的协同备课理念一致。
  搭建Wiki常用的软件是MediaWiki,运行于PHP+ MySQL环境。而我对这个网络环境几乎是一无所知,为了能够用上Wiki,我购买了Linux操作系统安装书籍,边看边做,几经周折,终于安装成功,但后来我感觉这个平台的操作对普通教师来说有些难度,不便推广,最终只好放弃。
  无意中,我在网上看到了黎加厚教授在2008年教育技术年会上的专题报告《走向信息化教育“云”服务》。黎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今后我们的个人电脑不再需要安装各种各样的软件,只要能上网再加一个浏览器就能完成日常办公,这就是目前网上热谈的“云服务”。Google的在线文档就是一个基于网络的协作办公平台,它包括文字处理、数据表格、演示文稿,可以和网友一起创作文档。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必再去投资建设专业的网络平台,可以直接使用Google文档来构建“集体备课云”,还可以吸引其他学校的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从而把校本教研放置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增加对话交流层次,不断引发智慧的生成。为了便于教师使用,我申请建立了一个Google论坛,论坛的“网页”模块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Wiki系统,教师们把集体备课方案发布在论坛的“网页”模块,再邀请组内其他教师一起修改完善,通过Gmail邮件及时获知教案修改的信息。还有一种办法是,主备人利用Google文档发布预案,再把修改权分给别人。基于网络协作理念的集体备课极大程度地保留了智慧碰撞的痕迹,也方便了教师随时进行研讨。
  网络管理员最大的优势就是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强,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还要善于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网络的发展趋势,丰富校园网应用项目,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44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