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学教学;激励机制;情
   境激励法;操作激励法;
   悬念激励法;评价激励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7(B)―0049―01
  
   古人说得好:“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以至更多。这些都说明“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教学策略。我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进行了一些尝试,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1.情境激励法
   教学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趣、生动、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情境:从前,在美丽的黄河边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他们每年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两个人都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鱼要休息1天。”年轻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鱼要休息1天。”(屏幕上打出两个人的对话和4月份的日历)有一位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时候去看望他们,那么在4月里,他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能帮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最早的是哪一天?同桌分工合作,一个找老渔夫的休息日,一个找年轻渔夫的休息日,然后把两个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这样很快就找到两个渔夫共同的休息日了。这时,教师引出公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的特点,掌握了寻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2.操作激励法
   小学生天性爱动、好玩,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满足动手、动脑的需求,为数学概念的理解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
   如,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可以设计这样的操作活动:首先,教师用2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合成1个大长方体,让学生求出不同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并说说哪种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然后,让学生用3个长、宽、高分别是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合成1个大长方体,求出不同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并说出哪种组合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4个相同的长方体合成1个大长方体,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法?哪种组合形式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种组合形式下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并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把4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长方体包装成1个大长方体,怎样组合最节省包装纸?
   3.悬念激励法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提高。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设置一些疑问或悬念,调动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教师先告诉学生自己有一种超能力,不用笔算就能迅速判断出任意自然数是否是3的倍数。然后让学生任意说几个多位数,教师每次都能很快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学生觉得很惊奇,迫不及待地渴望教师把这个本领教给自己。此时,教师引入课题正好满足了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求,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4.评价激励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教学评价要突出其“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事实上,赏识、激励是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的,它能够给学生带来自信与成就感,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学生也正是在自己的努力得到鼓励、肯定、赏识中不断进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并及时予以适当的表扬,使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536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