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职院校应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构成加以分析,正确理解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并探讨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推荐;就业质量
  
  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200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将学校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并不一样,现行的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更不能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单纯从数字上难以看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供需比例与专业特点等。就业率并非反映就业状况与质量的唯一指标,因此,要准确了解与考察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应当全面进行就业质量方面的分析与研究。本文将围绕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相关问题阐述一家之言。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与构成
  
  基本内涵从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推荐就业工作中可以发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指标不止一个,如初次就业率、整体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薪酬水平等,但是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不够权威。为此,需要用一个具有综合性的指标――就业质量,来反映和体现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何谓就业质量?在定性方面,就业质量是对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就业待遇、就业感受等就业状况的综合反映,可以有效体现就业水平与就业效果;在定量方面,就业质量可以用量化的形式体现,即通过选取多项能够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具体指标,分别进行实际的考核测算,获得各个单项的指标数据,进而运用合理、实际、科学的综合分析及计算方法,得出具有一定可比性、数学性、可量化的综合结果。
  指标构成结合毕业生就业推荐与工作现实表现,笔者认为,就业质量是由一系列具体指标构成的,主要指标包括:
  1.学生毕业率。指按照专业培养计划与考核标准,在毕业时能够获得毕业证书的各个专业学生的比例。因学生的学习表现不同,每个专业的毕业率将会不同。相对而言,学生毕业率高则就业质量就会较好,二者应当呈正相关关系。
  2.专业对口率。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应注意专业与职业群的对应关系,只要毕业生的工作职业属于某一职业群,那么这个职业就该列入该职业群所对应的具体专业,即可视为专业对口。
  3.薪酬水平值。指用人单位给予毕业生工作初期工资待遇的平均值。按专业分别计算,这样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4.工作适应性。指毕业生对所从事的工作及其工作单位的适应状况。可以采取对学生进行调查或座谈的方式,得到相应的结果。
  5.学生就业率。就业率是这样一个概念: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止到该年度8月底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和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依据广东省教育厅的规定,这个就业率可称为初次就业率,截止到当年12月10日前的统计称为整体就业率。
  6.职业稳定性。主要指毕业生就业推荐成功后,到用人单位上岗工作的稳定情况。大体以工作半年为时限标准,考察毕业生“跳槽”现象的多少,借以反映毕业生的职业稳定性。
  7.雇主满意度。指接收、录用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满意程度。一般在毕业生工作三个月后,通过向用人单位的领导或人事主管部门调查,得到相关结果。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就业质量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们清晰地找到工作中的不足。通过研究就业质量,会发现很多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如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专业教师教学是否合格、课程安排是否符合实际、实践实习是否到位等等。实际上,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其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因素。若想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必须想方设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使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具有一技之长,学有所成,就业后工作稳定。由此自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专业建设制约着就业质量,同时,重视、关注就业质量也必将促进专业建设。
  有利于打造学校品牌高职院校若想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企业、家庭的信任与好评。从因果关系上来看,学校的就业质量决定着学校品牌的表现,一个学校就业状况好,学生就愿意前来就读,企业对其毕业生就会欢迎,社会的美誉度就会提高,由此,就会促进学校品牌的建设与发展。
  有利于完善就业机制良好的就业质量来源于良好的就业机制。为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都应对现行的就业机制进行及时补充与完善,确保机制健全,运转高效,协调灵活,投入到位。
  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高职高专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际上,搞好就业应围绕提高就业质量做文章,根本问题是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应在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机制、培养模式、素质教育、评估方式等方面下工夫。要结合实际,务实创新,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大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立足于专业领域从事相关的职业工作,其职业发展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对口率,对口率高则职业发展表现相应较好。专业对口率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内容,因而研究就业质量将会促进专业对口率的提高。帮助学生将专业学习搞好,使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良好,势必将在学生的职业发展上起到推动作用。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实际上,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体包括观念因素、教学因素、经济因素、推荐因素、政策因素、人员因素等。因此,若想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各个影响因素,进而明确落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认识方面,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绝不能等闲视之。要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明确“以就业促招生,以就业促教学,以就业促管理”的指导思想,将毕业生就业作为“生命线”来抓,实施“一把手”工程,统一部署,分工负责。
  在组织方面,必须调动校内外所有力量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要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调动校内外所有的力量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其中重点是把教师动员起来,把各种社会关系动员起来,广泛利用校外的社会关系,为毕业生就业推荐服务。要找企业,找关系,找单位,力求人人参与,尽心尽力。
  在对象方面,必须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毕业生端正就业心态就业工作人员一定要深入实际,与毕业生面对面,心贴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掌握最真实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就业指导工作做早、做细、做实。要教育学生勇于面对社会,抓住机遇,消除等待、观望、应付等不良意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想方设法减轻其就业压力,做到轻装上阵,较好地实现人生的转折;要加强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可聘请企业领导或校友来校作报告,使毕业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渴望与要求,更好地借鉴往届毕业生的成功经验。
  在教学方面,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对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强化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一方面,要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的彼此融合,努力达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的“零距离”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社会需求的新一代“银领”人才。另一方面,要根据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围绕技能培训的要求,设计并实施毕业阶段的特殊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力求收到“短、平、快”的教学效果,使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帮助其顺利就业。
  在管理方面,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应根据职能分工及目标管理的要求,从上到下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制,任务到部门,责任到个人。首先,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系部主任要作为第一负责人亲力亲为,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要全面负责;其次,就业指导中心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有整体安排与布置,系部要有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做到每个毕业生都有联系责任人;再次,要及时监督考核,实施以激励为主的奖惩制度。
  在落实方面,必须想方设法帮助毕业生解决困难与问题,使其顺利就业各级干部以及教职工要怀着真情实意面对毕业生,把毕业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强化服务意识,想方设法帮助解决问题,为毕业生排忧解难。班级辅导员必须全面、准确地了解毕业生的情况,注意毕业生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每周进行统计上报。对每个毕业生都应建立推荐就业预案,落实就业时间表,有计划地一一落实。高职院校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存在实际困难的学生,为使他们顺利就业采取特殊措施。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使每个毕业生都能感受到学校的关怀,都能够有所进步与提高,使他们顺利地毕业离校。同时,必须对已经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全面掌握毕业生就业初期的工作表现,鼓励、帮助他们立足现实,安心工作,减少“跳槽”现象的发生。
  在合作方面,必须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巩固就业实习基地,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良好平台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大力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走校企合作之路,争取得到企业的参与支持,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实行全面合作。要积极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依托企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高职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可以实现“双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办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方面的各种资源,促进专业教学,疏通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作者简介:
  何静(1963―),男,现任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能培训理论与实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613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