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能力本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针对如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体现“能力本位”的职教理念、构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体系、从而提升会计职业技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基础会计;逻辑框架;能力本位;“教学做”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5-0077-02
  
  会计是高度融合社会经济的一门学科,教育需求与职业需求的持久热度,都反复证明会计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已受到公众的广泛青睐。而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中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在会计职业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包含会计基础理论,而且还拥有丰富的会计基本岗位技能。为了彰显“能力本位”的职教理念,有效提升会计职业技能,必须构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体系。
  《基础会计》课程的地位和职业能力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入门课,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基础会计》知识的巩固程度直接影响《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然而,《基础会计》并不是一门纯会计基本理论课,也是包含丰富职业技能的一门课程。财政部2005年修订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中把《基础会计》(或《会计基础》)作为三门考试科目中的必考科目,可见《会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完全可以支持会计行业中一个基本岗位(如出纳、记账等)的需要,并已成为国家认可的会计行业的一个基础上岗标准。《会计基础》的职业技能主要表现为:
  识别与填制原始凭证的技能《基础会计》课程中 “会计凭证”相关章节交待了原始凭证的概念、作用、格式、填制要求等,满足了识别和填制原始凭证技能相关要求,并为后续编制记账凭证的技能提供了知识准备。
  编制记账凭证的技能《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凭证”或“记账凭证”相关章节内容都会具体交待记账凭证的概念、作用、种类、填制方法和要求,满足了编制记账凭证技能的相关要求。
  登记账簿的技能《基础会计》课程中“账簿”相关章节都会很详尽地介绍账簿的概念、作用、种类、格式、登记与结账方法,满足了登账技能的要求。
  编制基本报表的技能《基础会计》课程中“财务会计报告”相关章节介绍了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编制原理和方法,提供了两张基本报表的编制技能要求。
  《基础会计》课程中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框架
  《基础会计》是一门融理论与技能于一体的课程,其逻辑框架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为“理论线”,一条为“技能线”,对这个关系的认识是这门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起点。
  理论逻辑笔者认为,《基础会计》中理论部分是以“会计对象”作为逻辑起点,并以“复式记账”为终点的一个理论循环。(1)会计对象是会计理论逻辑的一个起点。会计对象一般表述为“会计主体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又扩充了资金循环理论。(2)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延伸。会计六大要素是会计的重要概念框架,是全部会计理论框架的六个重要基石。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分解,企业复杂的经济业务也因会计要素的出现而泾渭分明。(3)会计平衡演绎了要素关系。会计平衡进一步演绎了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复式记账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检验依据。(4)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的具体化。会计科目的出现使会计对象在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更加形象,使经济业务有了更具体的表达“语言”。(5)会计账户是会计科目的结构化运用。会计账户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结构,从而使会计账户不仅有了自己的名称,并具备了对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表达能力。(6)复式记账是会计账户对会计对象的表达“语法”。复式记账理论是会计基本理论的核心,是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平衡、会计科目与会计账户的结点,同时,复式记账也为会计技能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
  技能逻辑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另一条主线就是“技能线”。技能线以原始凭证为起点,以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档案为会计方法的逻辑延伸,其中包含了作为一名会计人员胜任基础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包括会计书写能力、簿记能力、报表能力和会计归档能力。
  “理论线”与“技能线”的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理论线”与“技能线”并不是孤立并行的,而是一个有机结合体,认识到这一点,是驾驭《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抓手。表1体现了《基础会计》课程中理论与技能的逻辑关系。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难点
  由于《基础会计》是面向会计专业初学者开设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处在“零起点”阶段,面对《基础会计》知识的学习会存在不少障碍。笔者认为,《基础会计》所要求的纯操作技能应不难掌握,而主要障碍存在于《基础会计》理论部分及与技能的衔接,具体表现为:
  经济业务转化为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是第一个障碍会计是对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计录及报告的过程,而确认是会计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解决经济业务转化为正确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的问题,而这对初学者无疑是一个难点。经济业务对于企业来说,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极为具体,而其与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对应起来没有明显的规律。如果不能越过这个障碍,会计后续工作就无从谈起。
  对借贷记账法中的“借”与“贷”的运用成为第二个障碍借贷记账法是国际通行的记账方法,是《基础会计》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对借贷记账法的学习,初学者都会熟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但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好多学生不能正确使用“借”和“贷”来表达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因而过不了会计分录这一关,也难以提高会计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
  对会计“T”型账户的运用障碍阻碍了会计实务技能的提高会计“T”型账户一方面涵盖了会计学丰富的理论,另一方面为会计账簿技能形成提供了模拟。在“T”型账户中,存在四个要素金额,分别为: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四个金额中既有动态要素,又有静态要素,通过期末余额计算公式反映了会计平衡原理。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不能正确开设会计账户,直接影响了会计账簿技能的提高。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剖析不难理解,《基础会计》课程不仅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而且包含丰富的岗位技能,因此,《基础会计》课程的技能教学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体系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以传授会计基础理论为主体的教学总安排,忽视了基础会计中的技能教学。如果在会计专业课程结束后再统一安排会计实训课程,则本来在《基础会计》教学阶段就应掌握的基本会计技能(如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等)要在后续教学环节中重新补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效率的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从一开始就必须树立起《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协同并进的教学总体思路,构建“教学做”一体的教学体系,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课时,协调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的关系,这样“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才可能最终实现(见表2)。
  突破《基础会计》三个理论障碍如前所述,《基础会计》主要理论障碍存在于三个方面。对于第一个障碍,即如何让学生学会把企业常用的经济业务“翻译”成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把经济业务首先分解成供应、生产、销售、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具体业务环节,然后结合企业资金运动的变化规律,找出企业经济业务与会计要素的内在联系。对于第二个碍障,即学生在一笔经济业务中不能判断哪个账户是“借”、哪个账户是“贷”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让学生掌握在借贷记账下,各类性质的账户所表达的“增加”、“减少”与“借”、“贷”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要把每个账户的“增加”、“减少”再转换为具体的业务内容。对于第三个与记账技能密切相关的问题,即不能正确使用“T”型账户和要素金额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做会计分录要与登“T”型账户及试算平衡相结合,对此类综合性的练习要多加训练,相应的问题就不难解决。
  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除了总体上把《基础会计》课程分解为理论与技能两个部分外,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也必须有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创新。在理论教学方面,要摒弃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习惯,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传统会计理论教学的不足,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能教学环节中,也不是固守“一人一张纸”的方式,而应该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任务启动”、“角色扮演”等方法,才能走出为实训而实训的误区,真正提升现代会计职场所需要的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1]江苏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编审组.会计基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平.《基础会计》课程的“项目导入任务启动”式教学[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9).
  [3]赵建新.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9).
  作者简介:
  赵建新(1965―),男,江苏苏州人,江苏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与会计及职业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666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