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学习状态 寻找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学不仅要深入解读教材,注意教材的知识起点,而且还要认真解读学生,考虑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考虑学生怎样去学。真实的课堂应该是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本文就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的观察和把握作了阐述。
  【关键词】课前调查;课堂探底;学习起点;课堂观察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老师们说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的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里?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应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则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上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把握好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寻求最佳的学习起点,进行难度适宜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会更高效。如同一位优秀的歌手在歌唱前为自己定好音调,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起点的观察和把握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课前调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都知道要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但往往只在备课时去“备学生”,这时候的“备学生”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也无法准确估计到,这样,教师的主观猜测和学生的“客观”水平之间便存在了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教师需进行调查,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
  可是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从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二、利用课堂探底,重拾学生的学习起点
  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我们还应该学会在课堂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探底,以便及时对教学过程作出调整,实现教学的自如化。
  比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第一步,复习导入。第一次探底:竖式计算21×4、32×2。(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探究结果:计算基本全部正确。根据探究结果采用策略:省略原先准备好的另外两题,直接揭题。第二步,新知探究。第二次探底:如果竖式计算时,个位相乘满十怎么办?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目的:了解学生对进位乘有关自己的想法。)探底结果:学生知道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习惯于第二种简单的竖式,但是十位不知怎么算才对。)根据探底结果采用的策略:放弃第一种竖式的教学,在下面教学中重点讲第二种竖式十位的算法。再次探底:独立尝试36×2请学生板演,其余在自己纸上尝试。反馈交流:你是怎样算的?(目的: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水平,能否从旧知中进行转移。)探究结果:学生把进位加和进位乘搞在一起了。
  (生1:我先算个位6×2=12,个位满了十就向十位进一,十位的30就变成了40,所以36×2=42。)
  (生2:我也是先算个位6×2=12,个位满了十就要向十位进一,十位的30就变成了40,40×2=80,所以36×2=82。)
  根据探究结果采取策略:重点比较进位加和进位乘十位的算法。
  像这样的通过探底随时捕捉学生的现实情况,并将这些即时资源作为教师展开引导的出发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三、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观察,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课堂是人-人系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课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课堂突发情况,适当、灵活调整现实起点。
  举一个教学案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苏教版)。教学时我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创设教学情境:太平实验小学三年级拟举办手工作品比赛,李晨晨想做一个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工艺品贺卡。
  师: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具体有几种不同的形状呢?
  生:有3种不同的形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猜的。
  生2:昨天晚上我看书预习过了,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面积是12平方厘米,就可以有三种不同的长方形。
  ……
  学生话语一出,我心猛地一惊,孩子们都会了,还要继续教学吗?是否直接转入练习呢?继而一想,孩子们或猜或参考课本,他们知道的只是浅表的东西,对于面积与长、宽的关系并非真实、真正理解,他们真实的学习起点应该是在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进而掌握面积公式的由来。
  接下来的教学,我请同学们拿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来摆出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完成表格填写,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同桌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观察发现只要看一排能排几个,摆几排,就能很快地算出面积,体会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再总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交流推想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由验证,最后安排完成“试一试”练习(结合实物完成)。在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有何问题,有何收获?就有学生谈到虽然看书预习知道了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并未真正懂得公式的由来,是经过学习理解掌握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了解到学生通过预习“已知”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如果教师因此判断学生已经会了,不需要进行教学了,那么就会确定一个错误的学习起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幸亏教师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学生在预习中获得的知识只是浅表的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确立一个准确、真实的学习起点:在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操作验证,进而掌握面积公式的由来。最后,通过小结谈话,证实了教师的学情判断是准确的,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了由现实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化。
  找准和把握住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需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教材和学生,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合理把握、合理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会更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太平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76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