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他们也是受害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受害者;冷漠
  
  前不久,北京四少年闲来无事,觉得内心空虚无聊,便上街闲逛,突发奇想,以打人取乐,结果越打越一发不可收拾,打了拾荒妇女,火烧、虐待,该妇女最后不治身亡,他们也在打人快感中走向毁灭。这个在变态心理学教材中才可以见到的心理变态行为竟然是四个不满18岁的辍学少年干的,而且其中还有两名女孩子,这不禁让我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失调。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和家庭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这种连西方暴力电影中都难见到的镜头竟然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为什么四少年如此冷漠?为什么他们如此蔑视人性?为什么他们以打人取乐?我以为,这不仅是他们个体的心理变态所能解释清的,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监管失控导致的精神冷漠。这四个少年中最小的小林七岁时父母离异,父亲再婚后有了男孩,从此便不管小林,只是送她到寄宿学校,后来她弃学离家,父母竟然也不管不问。四人中的两个男生是双胞胎兄弟,父母双双下岗,家庭低保,生活贫困。小林和另一个辍学女生与双胞胎兄弟同病相怜,遭受到家庭的遗弃,还没有成年便四人同居一起,身无分文,无所事事,精神空虚,两女生先后怀孕并堕胎。这是什么样的生活啊?花季少年,别人家的孩子都生活在蜜罐中,跟家长撒娇,或忙于补习,满怀希望地为前程奋斗,而他们却只能蜷曲于黑暗的小屋,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重要的是当他们从小一有记忆开始就要体验这种世界的冷漠、家长的冷漠,甚至学校的冷漠,一句话:人情的冷漠,除了冷漠和仇恨,他们没有体验到任何别的东西。他们的心灵像冷硬的石头。记得前不久看到一份调查,什么因素对于孩子的情绪健康影响最大,印象深刻的结论不是来自父母的体罚,而是情感忽视,或者情感虐待。也就是说,父母的长期的不关心,或者长期的敌对情绪,是导致儿童情绪问题的首要因素,而体罚可能因为是偶然的,或者反映了父母的急切关爱,反而没有那么大的消极影响。
  可怕的不是来自家庭的一时的冷漠,而是长期的压抑和冷漠。当这种长期的冷漠伴随着童年的发展,而儿童又是无以选择的话,冷漠就会成为性格,就会形成破坏性的能量。仇恨和冷漠的聚集,就会形成爆发与宣泄。可怕的冷漠也不会只来自家庭,而是普遍的和全面的环境,当学校环境也充满冷漠,教师不管不顾,社区也无人伸出关爱之手,当这些保护性因素都失灵后,冷漠与仇恨就会无限放大,就会毫无阻拦地滋生与发展,人性的阴暗面就会像癌症一样变态地疯长。当恶劣的和缺少爱的成长环境是长期的和全方位的,人的性格就不能承受无爱的生活之轻,野蛮行为和返祖行为的裂变就会发生。
  记得参加过一个电视节目,介绍上海某小学改变行为问题少年的经验,一开始当事人也有着像本文主人公那样的家庭,母亲去世,父亲生病,自身难保,一个孩子成为问题学生,后来父亲病故,寄养于姑姑家,从此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后来转到这所充满爱心的学校,班主任第一次谈话征服了该生的心,班主任又专门让班干部帮助该生,让全班同学关心该生,同时学校也以教育问题学生为主要任务。该生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同学的人际关系环境几乎同时都有了实质性的改变,他每天都在充满爱与关心的环境中成长,内心充满了感激和幸福,真是不变也不行啊,该生后来成为优秀的学生。正如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所说,教育中要以爱育爱。这句话也可以从反面来解释,即如果环境中充满冷漠与仇恨,就会演绎成为以恨育恨,以冷漠育冷漠。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四少年的野蛮与冷漠,无疑反映和折射了他们生活形态的变态和冷漠。这种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冷漠及其对人性的疏离,与我们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严重不匹配、不和谐。当豪华的大楼和气派的广场林立时,我们是否想到那些生活在阴暗低矮民居中痛苦挣扎的人们?当我们指责子不教父之过的时候,是否想到有些家长连自身的病痛和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当我们的改革开放成果不能快速转化为所有人民的利益,不能让所有人过着最起码的有尊严的生活时,当冷漠和仇恨滋生的土壤还没有被社会福利的绿洲覆盖时,那么类似四少年这样的冷漠者就一定会出现,虽然不往往是这种极端和夸张的形式。
  当我们对四少年的行为不理解为人格的邪恶而解释为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牺牲品和受害者的时候,不仅意味着我们对他们的宽容,而且更加意味着我们去寻找更加深刻的原因,并且从制度的根源上阻断冷漠与仇恨的滋生条件。人性是善良的,但当缺少爱的环境注入心灵与人格时,人性也同样易于冷漠与仇恨。人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而掌控这个尺度的正是人类自身。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晚报》健康快车专栏作家。电邮:lxp599@163.com)
  编辑/于 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1982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