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自主学习,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动灵魂。
  关键词:激发兴趣 培养习惯 自主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提倡“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的仓库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这把钥匙,便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仓库和宇宙的宝藏。”可见自主学习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时代目标应运而生的。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主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自主学习,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动灵魂。这一切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空间中自主地学习才能实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下面我就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学生“学”的角度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铁匠在打铁以前便先去把铁打热……一个做教员的人在传授学生知识之前,必须同样先使他的学生渴求知识。”这句话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习有了积极性,才能事倍功半。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充分利用工具书,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学习每一篇文章,我们首先遇到的是字词的疑难问题,这部分教师只需要纠错,不需要告诉学生这个字怎么读,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字典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理解字义。不如自己动手查的记性深刻;对于词语,要让他们做到不仅理解词义还要掌握重点字的写法,比如理解“获益匪浅”,这个成语学生基本都能知道其大意,但是往往将“匪”写成“非”,虽然他们的意思比较相近,但是写法却不同,这些细节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实现自主学习字词,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2.注重阅读,学会体验感悟
  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古人亦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在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教师不必多讲,只需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自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师“教”的角度
  (一)引导探索,渗透和指导学习方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学方法,该放则放,该收则收,不能放任自流。只有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自主学习才能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循法自学。
  1.注重对课文预习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
  2.注重学生质疑,进行“问题教学”,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那么怎么样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这“三处”为: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这三点为:对题目要质疑;对篇章结构要质疑;对写法要质疑。让学生给自己设置问题并进行解答,这样,学生定会在实践中学会寻疑的方法,掌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比如,学习《伤仲永》这一课,在教给学生方法之后,学生看到题目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仲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对方仲永进行哀叹?时间久了,他们的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3.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被激起后,他们就会认真读课文,想问题,他们或仔细阅读,或圈圈点点,或停笔深思,或紧锁眉头,或豁然领悟,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行了,教师还应对学生浅显的,不成熟的见解,不到位的观点进行再深入。如一篇文章,我们认为写得很美,学生却不一定认为“美”,因为学生不容易找到“美点”。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的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作者四次流泪,写四次流泪,因为在“流泪”时,作者要抒发的感情不同。学生可能能领悟却不容易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流泪”的文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每次流泪的内心感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得出结论:第一次是“难过”的泪,第二次是“感激”的泪,第三次是“辛酸”的泪,第四次是“愧疚”的泪。这就使学生对文章表达的理解更深入了一步。总之,教师只是起拉一把的作用,大部分的路要学生自己走。
  (二)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育观念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与教师、同学、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在课堂中,教师要“走出演讲的角色”,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情境,开动脑筋,自觉地、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要随着教学方式的转变而转化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知道者和促进者,由“统治者”变为“平等的倾听者”,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现代人素质的需要。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6872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