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中含有教育的意义,而实际生活又是教育的中心,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马克思曾说过:实践决定认识。因此,只有不断身临其境地去尝试,才能从实践中得出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过程也是如此,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的学科,需要学生不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实践。
  在我国的现实教育中,数学是一门必修学科,但是数学课堂往往是呆板无趣的,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做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这种模式的课堂往往导致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学和用分离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十分低下。举个例子,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数学成绩优异,但是在买东西时却算不清账,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因此,让数学回归生活是当务之急。通过数学教学生活化来培养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让数学回归生活,就是要将这种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生活化,让原本单调的数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回归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通过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数学课堂坚持生活导向
  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于生活构建、回归生活世界,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而是在教学中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资源、经验、手段和方法来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中凸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教学的生动性、开放性和主体之间的交互性。
  二、结合生活素材拓展课堂教学资源
  教师要细心观察生活,精心设计来自学生生活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还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在教授“小数”时,可以将一些印有价格的广告纸发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说出商品价格,从而从实际应用中引出小数概念。教授图形面积时可以通过讨论如何计算课桌面积或书本面积等引出面积概念。在教授长度单位时,可以结合儿童的身高或自己动手制作不同长度的工具等实际行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回归生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是必然的,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是有用的。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知识充分应用于生活中。如学习之后,可以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期望值”,从而深化了对平均数的认识。又如,学过“人民币”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等。
  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0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