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之我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发现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以教材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运用政治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实际出题,不出怪题、偏题、陈题。但更要突出情景设置,试题体现生活化;更优化问题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全面能力,侧重解释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推理能力。2015年全国政治试题命题既具有以往高考政治考查的优点,同时又具备自身的特点,考点全面,整个试题延续了平稳,保持了难度,却加大了创新力度,不仅选择题得分低,连主观题得分也要比往年更低。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我们应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下面,就本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对主观题的解题方法谈一点拙见。
  一般来讲,我们熟知的高考政治主观题分为九大类型:“体现类”主观题、“反映类”主观题、“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认识(评价)类”主观题、“启示类”主观题、“依据类”主观题、“图表类”主观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做到以下六步:
  一看:看设问。要看出设问的范围、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二抓: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三领: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四联: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地联想。五列:列出答题纲要,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序列出答案要点。六思: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在遵循上述的解题方法上,我觉得不管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哪个范围的主观题,不管设问是哪种类型,不管是读设问还是读材料,总会找到一个通用的方法,得出一个通用的公式:
  谁对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
  1.第一个“谁”:主体,一般上升到哪个机关部门或组织,也可以是某事件。对主体必须明确它的性质、地位、职权和职责。
  2.第二个“对谁”:客体,也指向部门或人。有时在设问中会被隐藏,但一直都存在,要自己去延伸。对客体必须明确它的性质、地位、职权和职责。
  3.第三个“一件事”:宾语,什么事?一般看这件事关系国家社会、某部门还是人民,在这三者中去串联。此处必须明确做此事的地位或做此事的作用和意义。
  4.最后:找主体、客体与这件事的关系,必须综合以上的分析,进行答案整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用此方法对2013广东卷37题第三问进行解答: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解题思路:(1)范围:文化生活;(2)题型:措施类;(3)提炼公式:政府拉动居民文化消费。
  第一,政府:在文化生活中,政府不能作为经营者和生产者,因此它的性质是管理者和协调者,明确此点非常关键。
  第二,对居民:在文化生活中,居民是消费者,结合经济生活,联系如何刺激消费者消费的点,可知:收入、观念、环境等因素。
  第三,拉动文化消费:在文化生活中,文化消费自身就对接了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对接如何刺激消费的点答案就容易得出。
  最后,整合三者关系:
  (1)政府对居民的收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2)政府对居民的观念:教育、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
  (3)政府对居民的消费对象: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4)政府对居民的消费环境: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引导。
  综上,答案(略)就呼之欲出。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1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