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学生正能量 提高课堂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里,特别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思考。一个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特别强调凝聚学生的正能量。
  在教学中如何聚焦学生的正能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应做好下面各个方面的工作。
  一、聚焦学生的问题意识
  请看“最大公因数”的教学片段。
  师:请每位同学写出自己座号的所有因数。
  师:请18号同学说出你座号的所有因数。
  生:18的因数有:1、18、2、9、3、6。
  师:这6个同学是18的朋友,请这些同学和18号一起站到讲台左边。
  师:请30号同学说出你所有的因数。
  生:30的因数有1、30、2、15,3、10、5、6。
  师:请这8个座号的同学和30号一起站到讲台右边。
  这时1、2、3、6号的同学从讲台左边跑到右边。教师趁机问18号同学:你的朋友怎么只有9和18了?( 跑到30号那边去了), 你说该怎么办?
  生1:2个人的朋友这边站一会儿那边站一会儿。
  生2:不行,各人2个。
  师:意见不统一,可以集体讨论嘛。
  最后在多个学生发表意见后, 大家一致认为“1、2、3、6”这4位同学站到讲台中间,既是18的朋友又是30的朋友。
  师:从数学的角度来说,1、2、3、6是18的因数,也是30的因数,可以怎么说?
  生:1、2、3、6是他们公有的因数。
  师:公有的因数简称公因数,即1、2、3、6是18和30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有一个最大的,叫什么呢?
  生:最大公因数。
  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只要学生能提的问题老师绝不先说。
  二、聚焦学生的探索意识
  以《打电话》为例。教师在学生画出图后,请了三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答案4分钟是可以的了,但是怎样才能看得出呢,教师就在学生的图里面加上了数字:
  教师就这么加上去好不好?当然比没有加是好些。如果这个数字是学生加的话,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呢?
  师:从图二看得出来是几分钟吗?可不可以调整一下,使人家一目了然呢?比如第一分钟的为一排,第二分钟的为一排?于是,整理成了图五:
  探索应该由学生自己进行,只要学生能寻得途径老师绝不告知。
  三、聚焦学生的操作意识
  例如:五年级《不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
  (1)折一折。每人都拿出一张同样大小的纸,想怎么折就怎么折。
  (2)涂一涂。把平均分的份数你爱涂几份就涂几份,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3)提一提。看着同桌两人的纸片议一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解一解。根据自己提的问题,想办法解决。
  (5)说一说。把你们俩解决问题的方法向大家说一说。
  (6)议一议。这是什么问题的计算?用什么方法?
  (7)用一用。你能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吗?
  (8)问一问。还有什么问题?
  操作应该由学生自己动手去试,只要学生能做的事情老师绝不插手。
  四、聚焦学生的评价意识
  如《环形的面积》,如果现在请你教学,你会怎样教呢?一般情况是不是这样教呢:(1)复习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其计算圆面积;(2)出示环形图(例题),问:你们会计算吗?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教师讲解。
  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你能计算环形的面积吗?(出示没有数据的环形图)
  生:能。
  师:那开始吧!(学生坐着不动)怎么了?
  生:我们还不知道这两个圆的直径呀!
  生:半径也可以。
  师:哦,那满足你们的要求吧。(课件给出大小圆的半径分别是6和2cm)
  学生探究,先独立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后反馈:
  生1:3.14×62=113.04cm2 3.14×22=12.56cm2
  113.04-12.56=100.48cm2
  生2:3.14×6-3.14×22 =100.48cm2
  生3:3.14×(62-22)=100.48(cm2)
  师:说说你的想法好吗?
  生1:我是这么想的,圆环面积应该是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那么3.14×62 是外圆的面积,3.14×22 是内圆的面积,最后是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就得到圆环的面积。
  师:大家觉得对吗?
  生4: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我列的是综合算式,就像第二种。
  师:好,请第三种方法解答的同学发表一下你的高见吧。
  生3:我是从乘法分配律想到这种方法的。因为求每个圆的面积都需要乘3.14,那么62 减去22 ,就求出圆环那一圈的平方,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师:他说的你们听懂了吗?能不能简洁一些?
  生5:就是先求出两条半径的平方差,再乘圆周率。
  师:大家同意吗?你的观察能力非常棒!那谁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生6:我把外圆面积设为A,把内圆面积设为B,A-B就等于圆环的面积。
  师:对生6的看法你们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好像不怎么的好,好像说明不了问题。我是这样想的S=πr2-πr2。
  师:谁有什么要问的吗?或者想说点什么呢?
  生:不好,两个r感觉有点混混的。把第一个r改成R就可了(师书:S=πR2-πr2)
  师:你们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大R表示大圆半径,小r表示小圆半径。
  师:你真的好厉害耶。还有问题吗?
  生:用第三种方法计算的也可以这样写:S=π(R2-r2)
  师:越来越简洁了。还要提问的吗?
  生:我的更好:S=π(R-r)2。
  生:不行,是错的。
  师:用什么方法验证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生:假设几个数字就可以了。
  评价应该由学生自己说理,只要学生能说的理由老师绝不替代。
  聚焦学生正能量,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提出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1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