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模式的创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68-02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属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生理阶段处于发育高峰时期,而心理阶段处于“断乳期”,因此,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令人担心的问题。青少年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有: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2.人际关系不协调;3.青春期心理问题;4.自信心不足。因此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今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也会是有效的方式。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属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生理阶段处于发育高峰时期,而心理阶段处于“断乳期”。因此,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存在着令人担心的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4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报告:1414名中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为26.17%;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表示有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2000年,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报告:甘肃省天水市农村初中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14.5%。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为了更好的实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则需要我们健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青少年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2.人际关系不协调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3.青春期心理问题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4.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长”,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升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认为“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心理健康是指各类心理活动正常、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状态。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人际关系良好,能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学习、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为了实现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家庭、学校、社会创建一个综合的教育模式非常重要。
  三、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必然的,而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养育方式又更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他们的养育方式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的正确与否,势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学习科学的养育方法,让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个做父母的责任。
  19世纪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研究过父母不同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并对父母的角色做了划分,即父亲负责给孩子提供规则,母亲则负责给孩子提供爱和温暖。20世纪50年代,Parsons0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家庭角色和性别特征的理论,认为女性更善于表达,所以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善于制定规则,所以其指导性强。Sears(1957)将其与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养育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即温暖和控制。
  Baumrind(1971)。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常见的四种养育方式,即专制型、权威型、宽容型和漠不关心型。后来,一些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快速聚类的方法,总结出了父母养育方式的五种类型: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积极型。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只有采用温暖和理解的方式才能更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过于严厉和溺爱等极端的教育方式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2.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既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三者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所以,三种形态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缺一不可。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管理,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今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也会是有效的方式。
  (责任编辑 陈 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26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