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对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对话关系将对教育效果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传统说教模式的弊端、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信息时代的多元化等三方面论述了师生对话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平等、理解、尊重、信任、博爱等是开展有效对话的重要要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产生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对话;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48-02
  当今,“对话”一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对话”不仅仅是时代的哲学主题,也是当前的教育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随着学生个体性更加被重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走出传统的说教模式,引入平等的“对话”机制,将进一步有利于加强工作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架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对话,属于语言学范畴内的语言现象,其原始意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是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形式的谈话都可以成为对话,“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可以说,只有建立在平等、开放、自由等等条件上的对话,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富有价值的对话。同样,建立在不平等、闭塞、专制等等条件上的对话,不仅达不到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目的,还会成为有损于行动和思维的无意义活动。在后现代的范式中,对话是一个不断扩展的“隐喻”,包括人与自然的对话、人际对话、人与文本、人与生活以及人与自我的对话等,对话成了一种渗透于人类一切行为的意识或哲学。从教育的角度看,“对话”是师生交往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相长的主要手段。对每一个教师与学生个体来说,“对话”的意义是生成的,而非给定的。只有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交往互动的必要性,才能使师生交往的意义不断丰富,从而也才有可能从传统的说教教育模式中走出来。
  教育和对话是紧密相连的。所有的教育活动都进行着广泛意义上的对话,积极有效的教育就是成功的对话。在当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意见》同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作为一名基层的政治思想辅导员,有了方针政策的指引,实际操作就能更加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对话关系将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积极的效果,“事半功倍”。这首先是因为传统教育观的弊端已经明显显露。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师生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问答式”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教育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始终是被动的,是作为被教育者的身份;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认定教师懂得比学生多,教师的指导说教一定是对的。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指出:“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进行存款,而学生则被动地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学生‘户头’里的‘存款’越多,他们的独立见解、批判意识、创新精神就越少。”“储蓄教育观”、“灌输式教学”在科学知识基础教育课程中或许还有适用性,但是对于德育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就不那么适合了,单向的灌输只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表面上你讲我听实际上却毫不领情,带来反向的效果,只有建立平等充分的“对话”,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体会到我们所要传递的价值观、精神内涵、主流思想等,才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其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和学生必须开展平等的“对话”。
  首先,大学生的社会化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于问题和事务,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着独立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加上当前思政辅导员本身都比较年轻,经验阅历都不够丰富,这个时候,如果要一味地向他们说教,不但没有效果,而且也会造成辅导员和学生关系的尴尬。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自己的摸索体会更为重要,这种摸索、体会首先要求我们从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的角度出发,在这种状态下,教育才可能被学生所接受,然后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再者,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面对各种便捷灵活的大众媒体,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他们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很多时候,四五年的差距就会形成代沟,老师不一定能向青年一代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今天同喻和后喻文化的形态下,文化传喻是双向或多向的,只有对话,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在开放、尊重多元化的氛围中达到各自视野的开放和精神世界的扩大。当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教师不应该奢望通过交流对话消除差异、获得思想的完全一致,事实上,这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在辅导员和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对话”时,应该从哪些要素入手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平等”。平等是对话的核心和最根本的东西,也是辅导员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从情感角度说,每个学生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他们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方式。因此,“对话”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之间真正的交流和沟通,辅导员除了要尽可能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之外,在交流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是在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第二,“对话”要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在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深刻的,“对话”的师生交往关系,是师生双方面对面的相遇,每一方都把另一方看作是与自己交谈的“你”,在“我―你”关系中,双方都以平等的姿态,在共同的话语上沟通、交流。这种沟通与交流是开放的,以理解他人为基点,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在“我―你”关系中,辅导员的帮助和指导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视学生为发展的独特的个体,尊重学生现有的状态,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当听到“对话”话语时,“我”将会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对方话语的内涵,力图知道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思想。这一过程也是对对方的一个理解过程和对话者心灵的交流,并感受到自己与对方的共同点,区分出双方之间的差别。   第三,在师生对话关系中,“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保持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互惠”方面,尊重比平等更重要或至少同样重要。如果精确的相似性或包容性是对话所必需的,对话几乎不会发生。但互相尊重能弥补这些,因为即使在面临知识、价值或信念的尖锐差异的时候,它仍可以使对话关系保持。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表示怀疑或不同意,却仍然认真考虑学生的观点,这就是尊重的表现。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一些观点甚至将永远不会进入交谈的竞技场。这不仅仅是教师尊重学生,也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以及教师对教师自己的尊重。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更加如此,因为对于德育的评判,稍稍的用词不当就会让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个在“对话”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
  第四,对话中要注意构建“信任”的互动关系。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要求,信任是通过对话建立起来的。弗洛姆(E.Fromm)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指出,信任一个人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信任”某人,意味着确信他的基本态度、他的人格核心的可靠性与不变性;第二,“信任”某人,意味着我们相信他人、相信我们自己及人类所具有的潜能。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对他们产生影响的教育者要信任他们所具有的潜能。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应该注重构建和学生间的信任关系。“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能够把对话建立在爱、谦逊和信任基础之上,对话就变成了一种水平关系,对话者之间的互相信任是逻辑的必然结果。”
  最后,归根结底,辅导员一定要带着“博爱”去和学生进行对话。“爱同时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但在教育中一种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的感情就是爱。一般说来,教师有责任没有偏见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然而事实却是,在有些情况下,教师愿意给一些学生提供特别的机会,因为教师爱这些学生,而对其他学生没有这种爱。这个在辅导员工作中是相当忌讳的。虽然我们承认,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人对事都会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偏好和倾向,在对话中亦是如此,但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辅导员要尽量做到爱每一个学生,而不是偏爱一些学生而忽略其他的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即具有独立个性、拥有创新精神,能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能否达到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和学生形成一种怎样的“对话”关系。对话的开展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借助纸笔,也可以通过网络,不拘的形式却应该有着相同的共性,那就是“平等、理解、尊重、信任、博爱”。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4.
  [2]滕守尧.对话理论[M].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22.
  [3]保罗・弗莱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63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