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搭支架 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为例,从搭脚手架、进入情境、学生独立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具体分析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进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支架式;高中地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55-02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而延伸出来的成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情景、协作等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学生能主动对当前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构建。以生活中的地理情境搭建支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为具体案例分析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应用,以期提高高中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中,应用支架式教学一般由五个组成部分: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进入学习知识情境,学生独立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小组合作研究,最后进行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支架的表现形式有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图表支架等。
  一、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一)搭脚手架
  教师在课前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确定学习目标。研读考纲,笔者认为《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认识内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培养热爱自然、科学认识自然的态度,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吃透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拥有的经验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教学的起点。通过巧妙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回忆、体验、探究,帮助学生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奠定基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笔者结合以往的经验判断,学生可能会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两个知识点上存在认知困难。所以,这部分知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有效设计,搭建支架。
  (二)进入情境
  列出教学目标后,教师给出教材和生活实际问题等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沿着支架的脉络进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现实的不断延伸,不断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内容,并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笔者在导入时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情境任务,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图示黄山四绝)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学习工作压力大,旅游成为人们放松身心、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休闲活动。“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欣赏旅游景观,除了听导游介绍一些传说、神话,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现在就用“地理眼”,去欣赏“天下第一山”――黄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驰名中外。尤其是怪石,它们惟妙惟肖,形态各异。那这些石头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奇石成因。
  请同学们阅读有关黄山岩石成因的文字,并思考:
  (1)黄山主要由哪类岩石组成?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2)大自然是如何雕琢出黄山奇石的?
  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能使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个人的旅游生活、个人经历与地理学习相融合,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地理知识在同学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留心生活就总能给地理学习找到合适的载体,在学生与课本之间搭建“桥梁”,引导学生依托自己的真实体验来领悟和感悟知识。
  (三)学生独立探索
  这是使学生学会学习、侧重于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寻求问题的答案并独立探索。学生探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知、创新、独立解决问题并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过程。而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使学生学会阅读、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山雾罩”,教学效果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能够准确背诵,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真正理解。我是先采用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回忆三大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本道题是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敲门砖。
  认识三大类岩石(连线):
  岩浆岩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变质岩 岩浆活动
  这既是对前半节课知识的小结,也可以让学生构建图表支架。
  接着让学生看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画模拟视频,再完成几道判断题,加深学生的理解。
  体验学习: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各类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变成岩浆( )
  (2)各类岩石都可以变成岩浆岩( )
  (3)只有岩浆才能形成岩浆岩( )
  (4)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变质岩( )
  通过这样的问题支架构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最后请同学画出一张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联系图,同时要标出导致它们相互转化的主要地质作用。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任务。
  以上案例说明,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陷入僵局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坚持让学生去研究,则很难及时完成探究。遇到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架,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图表、问题支架的帮助下自我探究,能培养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合作学习
  这是学生之间协作学习、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
  考虑到苏州城区的孩子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缺乏生活感知,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笔者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在出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底图上,展示我们各个地区的典型地貌。比如先看西北地区的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地貌,再沿着长江行走,看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地貌的发育。利用景观图片、案例、图表、问题等支架,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图片的展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享与交流,学生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在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接着展示图片“苏州太湖石――冠云峰”,学生就可以很快判断出来太湖石的成因――流水的侵蚀,顺利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
  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之间的互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互结合。结合本节课内容,笔者设计活动,让学生制作PPT,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某地质地貌景观特点与成因,并选择优秀的案例,制作成展板,并在学校行政楼举行展览。同时精选高考题,引入课堂反馈环节,既能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也可满足高考的需要。
  这是师评、自评和互评,发现自身及彼此之间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实现共同进步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协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正确的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步给予肯定。通过师评、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学习思路,有利于学生不断进步。
  二、关于高中地理利用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思考
  (一)选准支架,灵活应用
  教师为学生提供支架,必须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相适应,也就是支架的选择必须精确,常见的学习支架有范例、问题、建议、工具、图表等。有时候可能仅仅只是个暗示,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表格,只要设计得当,把握时机,位置准确,那么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更多的时候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类支架,在地理教学中图像支架意义非凡。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学会读图,给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准确分析学情,创设有价值的问题
  支架式教学是强调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建立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不断把学生的智力从现有水平提升到更高水平。所以这需要教师对学情有所了解,精确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既要有思考性、趣味性、价值性,也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况,从学生的认知状况入手,让他们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他们自主学习。
  (三)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的新型教学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即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而服务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支架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内容,只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帮助。这样的教学方法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结语
  “支架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支架教学可以提升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成长。总之,支架式教学,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将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强大的生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6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