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主探索与思考 沟通交流与合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下,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与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导交流作用,提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达到优化交流的目的。教师要居于主体,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感悟体会。历史的教学是一种知识的教学,一种能力的教学,更是一种情谊素养的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灵活的运用知识去进行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与推理,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历史分析能力,提升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认知,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的教学就要循序渐进,灵活进行,做到协同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运用历史资源,激活历史教学”,就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可与历史的教学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保持一致,做到优势的互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探索的积极主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 自主探索 沟通交流 合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45-02
  历史属于一门综合性的探究课程,历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融历史学、文学和历史经济学等学科于一体,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并能将理论用之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生活知识水平,课本设置的综合探究性课程都是经过全面考虑的,也是具有全面考察效果的,教师应当对此格外重视,使课程成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的平台。
  但目前在课程的教学之中,存在着不少阻碍课程教学效果的问题,概括之,主要就是教师教学的片面化,缺乏综合性,学生学习的单调性,无法融会贯通,其次,课堂的照本宣科,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无法将学习的实践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效改进。
  一、夯实历史基础知识,形成模块历史学习,融会贯通。
  1.以基础知识提升能力,注重课文的内部联系。
  基础知识先行,然后做到前后知识互联,分析史实因果发展,在多单元的学习后,再次形成知识模块,构造知识小体系,最后在综观全局的角度,做出自己的思考和评价,这就是历史教学的一般过程,也是学生从“知识――能力――思想”达成的一般过程,这个过程教师可在教学中灵活把握,做到适当安排和穿插,但总体顺序是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思想”,教师可按顺序,也可作阶段反思和总结。
  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按照实验版教科书设置,就是“同一模块”的学习。
  2.适时打乱方向,随机组合形成模块历史学习。
  学习方向包括“不同社会状况下的不同历史制度、历史制度采取的效果、历史制度之间的异同”,有效提高学生系统的认识。
  教师适度调整课时章节,目的是把同时代的内容放到一起,课堂中进行知识的适度拉近,形成知识模块,提高某段时期和某个国家整个历史面貌的掌握,教师在备课中应适当引入,特别是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后,需引导学生做系统整合,这是知识的纵向记忆。
  二、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高中历史的事实本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1.认清本质需要结合历史的局限性与实际性教学。
  我们学习历史,目的不是去为了记忆知识和知道谁对谁错,这样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在历史的发展下,所有的决策和历史都是具有局限性和时代性的,我们去评判一个历史事件,要从全面和多样化的角度去分析,避免单一性,在知道历史真相之后,能客观公正的去评判历史发展的趋势,同时,教师如果引入影视资料,也要提醒学生哪些是符合历史的,哪些是违背历史的,哪些是杜撰的,这部影视资料里为什么这样表达,体现的思想是什么,这就是一种历史的正确评判,学会辨别,认清道理。
  2.认清历史本质需要加强自我的内在认识,认清本质联系。
  读史使人明智,提升个人的分辨能力与思维评判力。在历史的教学当中,其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历史的学习,获得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知与分析,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好当前的问题,这是一个人历史素质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之中,首先应该做到巩固好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同时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知,获得对历史的整体感悟与分析,然后再进行系统化的综合,找出历史事件自身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评判。
  三、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行沟通与交流。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下放给学生。
  新课标下,新版本的高中历史火热出炉,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气息,将近几年的历史学术研究新观点和新成果融入到了课本,然而老版高中教材,对历史包含的各方面内容都有一个较为详尽的描述。因此从“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和课堂”等方面,需要做到“新旧结合,优势互补,改进教学,完善内容,全面提高”,本文将对此展开论述,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2.加强作业的精细化与集约化,提升历史教学效率。
  在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承前启后,融会贯通”,将传统经典知识和核心的普及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融入新课程的知识和精神核心,将旧课程和新课程的知识相融合,将知识以一种更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
  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如何开展自己的专业工作,如何融汇改进创新,是每个历史教师当下要思考的重要内容,目的是做好“教学和提高自身”的双向统一,不但为学生的学业负责,更为国家思想政治的传播负责任,这有赖于教师进行自己专业的思考和实践。
  高中历史的学习重在向课堂要效率,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依靠大量的题海战术与课外练习。
  四、加强高中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
  历史课程的本质就是理论加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之中,展开自我的主动探索,将知识应用于我自己本身的思考方式去灵活掌握运用。   传统的历史课程是教师作为主导,进行课程的全程讲解,学生这个时候只是明白记忆,而缺乏灵活的操作性,原因就在于没有系统的消化,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在于“引导自主探索”,其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1.加强历史课程的小组合作模式,引导学生沟通交流。
  小组合作的方法,能在短时间的课堂之内,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均衡发展,避免单一学生的关注,人人参与,集思广益,有效拓展知识面,更能深刻的学习和领会知识内涵,成为自己的东西。此后,教师可以进行最终的优化和点评,点评每个小组的优点和缺点,指出不足,详细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含义和本质,引导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并以提问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小组内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补充。
  历史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是紧密联系的,知识拓展的同时,已经有了能力的潜在提升,而知识的拓展必然会带动能力的提升,反之,能力的提升又会拓展知识面。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教师要适度进行拓展和引申,目的就是把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在的学习当中,同时发现新的东西。这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2.符合学生实际,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历史的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教师要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任的态度,用心将历史课程的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规则入手,夯实好学生的基础,而后通过有效的观察与合理的安排,将历史技能的重点发展分配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做到有一技之长,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有趣和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系统化和层次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当中学到知识,提升历史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要将主要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到有效的指导,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我的优化与探索,领略到历史的魅力与效用,往纵深的方向去发掘学生的历史意识与能力。
  3.以理论反观实践,加强历史知识在实际中的自我运用。
  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在于提升生活经验,而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是纯理论的或者是理论高于实践的,所以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历史这门课程就有效弥补了这方面的缺失,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在综合探究中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合作交流,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巩固理论。
  在历史课程的综合探究中,有一部分课程是需要学生去进行实地考察来获取资料的,这些必须依靠现实现地的寻访和记录,做到搜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原始记录的分析和整理,这主要指的是一些综合社会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必须让学生放开手去做,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怕犯错误,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体系,作为知识拓展的很好的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再在课堂内进行结题交流和小结评价。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发展、高潮、结局、效果意义”的评述分析,包括“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效果、因果联系、得失利弊、优点不足、结果差异”,重点在于某个历史时期,采取的各项政策的分析和评述,及同一时期和不同时期历史政策的分析评述,根据所提供的线索与课本知识相融合,这样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认知。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进行实地考察来获取资料的,走出教室,以社会作为课堂,这些必须依靠现实现地的寻访和记录,做到搜集第一手资料,进行原始记录的分析和整理,这主要指的是一些综合社会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必须让学生放开手去做,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怕犯错误,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教师首先要教导学生尊重历史尊重课本,并且要本着自我思考的意识去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要将课本作为学习的第一要素,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适度的结合课外进行辅助学习,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同时要告诉学生影视资源的不合理性与艺术性,与历史是不同的,让学生做好鉴别,提升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开明出版社2003年5月。
  [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3]施福荣《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课教学研究》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年第五期。
  [4]张文周 王浩《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5]黄忠杰《我看综合探究课》试教通讯
  [6]傅道春 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7]北京师联《新课标通用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精选》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11
  [8]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06
  [9]新华出版《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2005-04
  [10]丁贤勇 陶水木《传承与创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中国社科20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6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