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结合实践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学科基础。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领会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散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大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现代教师的光荣历史使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创新精神;培养;环境;情境;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42-02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实践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语言的积累和感悟,结合实践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学科基础。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领会能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散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大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现代教师的光荣历史使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营造宽松氛围,创设创新环境
  心理学认为:当双方心理相融时,相互之间的交流感情、知识、观点,容易被对方接纳。但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有的学生一见到老师就敬畏三分,上课静静地等待老师的讲解,有了疑问也不敢提,更不会提出不同的见解与同学交流;即使有个别学生提出了与老师不同的看法,也往往会被老师论为“不规矩”、“无法无天”。在这种的环境下,学生以这样的心态,肯定无法开放学习。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以爱换爱,“蹲下来与学生交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同求真理,共解疑难。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后进生,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调动所有激情进行课堂教学。如教学六年级上期《唯一的听众》,让同学们先做充分的预习,并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老师准备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来完成,请每位同学做好准备。之后,我抛出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你们是怎样评价老教授的?学生汇报:这是一位关心他人的老教授。然后,我要求同学们给老师一个机会,来评价这位老教授。经同学们许可后,我出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位不诚实的老教授。理由是:老教授明明不耳聋,却向小伙子撒谎说自己耳聋。这难道不是一位不诚实的老教授吗?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即活跃了,大家一定都不同意老师的观点。此刻,我顺水推舟,请同学们自由探究,小组合作,根据自学提示找到充分的理由来反驳老师的观点。学生经过认真读、找、画之后,各抒己见,高谈阔论,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我与学生之间没有丝毫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情境中学习课文内容,突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注重情境探究,激发创新能力
  动机是人们的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的内在心理动力,可以激发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动机与人们的行为活动息息相关,创新的活动也需要创新的动机来激发。创新动机决定个人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影响其从事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的激发。创设探究性问题在情境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为激发儿童的创新动机提高了契机。
  1.在创设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兴趣的先导,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动力,保持着人类对新奇事物积极探索的倾向,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富有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过,他并没有特别的天分,只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探究性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出相应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将相和》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廉颇与蔺相如原先是和好的,后来为什么会不和好?最后他们为什么又会和好了呢?这样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悬念,激发大家好奇心,引人入胜,渐渐着迷,入迷才会钻得深入,钻得深入才会有创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在创设情境总找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探求“是什么”的过程表现出了儿童的好奇心理,寻求“为什么”的过程则体现出了儿童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发展为求知欲,表现出了人们探究未知世界的意向和愿望,激励人们去学习、实践,认识事物,掌握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创设情境中恰当的时间揭示矛盾,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五年级教学《七律・长征》中有一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我先用简笔画画出了水拍云崖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境――险惊,紧接着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看到的是一幅险惊的景象,为何在红军战士的心中却会有暖意涌出呢?学生此时就产生了寻找答案的欲望,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探求答案。在讲到“更喜岷山千里雪”时,我让同学们联想影视剧中出现的画面,提出问题:过雪山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为什么红军战士看到了岷山的千里雪更喜呢?学生们在思考和讨论之后体会出来:这是为了突出红军战士在历经艰辛之后面对前方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提出疑问,找出矛盾所在,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进而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鼓励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思维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及师生的平等、学生的友好,给学生“安全感”、“自由感”,使他们敢问、愿问、爱问、善问。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问难中迸发智慧的火花,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疑问。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简单、肤浅,甚至可笑,但教师不能就此责备或讽刺,而要鼓励和引导,初步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然后再慢慢地教给提问的方法:有的在题目上设疑,有的在关键处求疑,有的在难点处求疑,有的在重点处设疑等。只要学生围绕教学的知识拓展范围提出的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教师都要大力地给予表扬和赞赏。这样,就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六年级上期的《怀念母亲》一文,课堂上,老师抛砖引玉,层层深入,充分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作者深爱他的母亲,为什么从六岁离家在城里读书,一直到读大学二年级母亲离世,几乎没回故乡看望母亲?以致于母亲的面影在作者的记忆中是模糊不清的。当作者在德国留学时,每到夜深人静时,为什么明明感觉凄凉了,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同学们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要启发学生求异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预设的、期待的答案,否则必定会忽视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在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思考,要求他们不要人云亦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教学五年级下期的《草船借箭》一文时,就有学生在我要求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进行评价的环节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用草船“借”箭的办法,就万无一失吗?假如第三天没有大雾怎么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后果不堪设想,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这些问题提得很好,“投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我赶紧让学生思考,并要求他们在辩论中选择办法。问题一出学生就纷纷讨论,在热烈的辩议中进行办法的排除、选择、再排除,最终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创新精神也在他们个性化的思考中闪耀。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育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创设创新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探究,敢于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岑国林.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浅探[J].数学月刊(小学版),2003,(05).
  [2]林沉.教师角色榜样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
  [3]张秋娟.小学英语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消费导刊,2009,(10).
  [4]韩仕龙.“动手做”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之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5).
  [5]罗小根.小学开放性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2,(08).
  [6]白俊.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初探[J].物理教学探讨,2009,(16).
  [7]金福芝.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云南教育,2000,(Z2).
  [8]徐卫明.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培养的研究[Z].科学教育的时间与探索,2012-08-01.
  [9]肖世渠.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Z].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03-01.
  [10]余爱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Z].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2010-05-01.
  [11]王竹林,闫炳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讨[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27173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