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死亡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死亡是自然规律,也是每个人的宿命。对待死亡的态度以及为此所采取的策略也是人生考验的一部分。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中的人物基于非洲文化传统对死亡的思考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死亡 生存策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 莫里森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030-01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探讨死亡的深远意义的小说。小说从开头到结尾都充斥着死亡的场面和信息。莫里森对死亡的描写,使人感到恐怖、揪心、惋惜和震惊。小说从始至终弥漫的死亡阴影使人领悟到: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死亡可以说是黑人生存的一种策略。把死亡当作一种生存策略,与其说是黑人对人生对生活的神话性和哲学性的解释,不如说是黑人在美国生活中对待歧视仇恨和压榨的黑色幽默式的悲剧性的抗争。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是从非洲贩卖过来的黑人奴隶的后裔。非洲黑人的文化传统对现代美国黑人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在非洲传统文化里,万物有灵,并且自己死去的祖先和亲人也是神灵的一部分,他们会以灵魂的方式重返现世亲人的生活中。他们或诅咒报复现世的亲人,或佑护祝福后世的亲人。“人们的生存、幸福和健康取决于能否读懂无处不在的征兆,以及与神灵的联系。这些信仰也是美国黑人生活的一部分,是力量和解脱、动力和知识,希望和保证的源泉,是他们集体身份的标志。”[1]P68
  灵魂不死和生死轮回是非洲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黑人认为,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不是对生命的否定,“……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圆满。在人类的潜质里有一种本能认为,人是永生的动物,他生下来不是为了奔向死亡,而是为了永生。”[1]P69
  小说《秀拉》中的人物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折射出非洲黑人文化传统对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意识的占主导地位的影响。
  谢德里克是《秀拉》中第一个亮相的主要人物。他对待死亡采取拥抱迎接的态度。他之所以采取这种对待死亡的合作态度源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目睹死亡的可怕经历。在战场上,由于鞋里的钉子刺痛了他的脚趾,他在前进时就停顿了一下,把头向右一转,刚好看到他身边的一个士兵的头被炮弹炸飞了。他还没有弄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那个士兵扣在钢盔下面的脑袋就已经不见了。尽管没有大脑的指挥,但是那个无头士兵的身体在惯性的作用下仍然向前奔跑,根本不顾不断涌出的脑浆正顺着脊背向下流淌。他当时就被吓晕了。醒来时,看到手脚却像杰克的豆梗般地蔓延开去,杂乱无章地布满在小推车和病床上,他彻底精神错乱了,陷入了无意识状态。但是“传统的西非文化认为,当一个人昏迷多日后,他的精神便离开躯体,进入祖先的世界,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从无意识状态下恢复过来后,无论其行为多么古怪,他都不是精神错乱者。相反,无意识状态赋予了他某种特殊性和精神性,因为在他失去意识期间,曾与祖先的神灵直接交谈”。[1]P73
  因此,在得到祖先神灵指点和佑护的谢德里克疯疯癫癫地回到社区后,人们对他采取接受和容忍的态度。可是谢德里克开始了对死亡的哲学思考“他嗅到过死亡的气味而且确实让它弄怕了,原因就在于他事先毫无准备。并不是死亡或垂死,而是对此始料未及才让他害怕的。把这一切想通之后,他忽然灵机一动,设想如果把一年中的一天花在这上面,大家就都能在这一天想着死亡,而一年的剩下的时间就会安全和自由了。就这样,他创立了全国自杀节”。[2]P145
  在谢德里克的生存哲学中,生与死不是尖锐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只要人们对待死亡有所准备,就可以从容地面对死亡和生存。谢德里克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自古以来一直困扰人们的生死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对待死亡的态度,他才能在1941年的自杀节那天,在未竣工的隧道塌方,埋掉许多人又有许多人失踪的混乱而又恐怖的时候,只是高高地立在岸上摇啊摇啊,摇着他的牛铃,平静而又漠然地看著死神的肆虐。在谢德里克看来,逃避死亡的唯一途径就是主动拥抱死亡。
  与谢德里克对待死亡的豁达态度不同,秀拉的外婆夏娃对待生存和死亡采取的是非此即彼的决绝态度。这一点可以从夏娃对待她的儿子李子和女儿汉娜的死亡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得到证明。
  李子也是被一战毁掉的人。他从战前的风流浪荡变成战后的萎靡不振,不去工作,在屋里一睡就是好几天,没钱就偷家里的东西卖钱买零食,过着浑浑噩噩的不求上进的日子。这对于宁可用一条腿去换保险金的倔强的夏娃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与其让李子这么没有尊严毫无意义地活着,还不如让他体面地死去。所以夏娃在夜里亲手烧死了李子。夏娃用死亡帮助李子维护了生命的尊严,使李子得到永生,在夏娃看来,死亡也是一种生存策略,也是一种活法。用夏娃自己的话说就是让他像个男子汉那样死亡,而不是像个婴儿一样在母亲的子宫里,揉得皱皱巴巴的,没个男子汉气概。
  但是夏娃对汉娜的无意引火烧身却是拼命相救,她用那条好腿支撑着自己,用拳头打碎玻璃窗,把那条残疾的腿放在窗台上当作支点,用那条好腿当作杠杆,纵身从打碎的窗口跳了出去,碎玻璃把她全身划伤,鲜血直流,挣扎着要用自己的身体压灭汉娜身上的火焰。可以说夏娃为了救自己的女儿汉娜是以自己的生命相拼的,结果汉娜还是死了。
  夏娃对待儿子和女儿死亡的不同态度--一个故意放火烧死,一个拼命挽救--折射出夏娃对待生存和死亡的强烈的控制欲。夏娃是刚烈倔强的女性,在丈夫抛家弃子离家出走之后,她独自一人抚养三个幼小的孩子,在走投无路的窘境下用一条腿换来保险费把孩子抚养大,并且建造起一座大房子。她以君临天下的权威掌控房子里一切人的生存和死亡。她不允许李子没有尊严地活着,所以她放火烧死他,让他体面地死去,有尊严地“活着”;她不允许死亡挑战她的权威带走她的女儿,所以她拼命抗争。
  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无法避免和抗争的,是每个人的宿命。对待死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们对待生存所采取的策略和人生的意义。美国黑人对待死亡的不同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定位[M].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2] 莫瑞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胡允桓译.南海出版公司,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3285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