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终到柳暗花明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是2015年3月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工作的,从那时开始接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对于一个渴望提升教学水平的年轻教师来说,实验的魅力实在太大了。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的教学天地越来越开阔。
  在迷茫中前行
  说实话,刚接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时,一堆新概念扑面而来——单元整体推进主题拓展、预习检测课、汇报展示课等。来不及细细消化,我只有先照单全收。最初的阶段很痛苦,我初次接触这种教学模式,担心单元整体推进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无法学扎实,担心教学进度滞后受到家长的指责,还担心改革会影响教学成绩。简单的“1+1”课型以前也经常上,但在拓展阅读的时候也就是读一读,往往没有什么实质收获。那时我的想法就是,改变如果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还不如按部就班地教学。
  于是,我请教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驻校专家蔡金花老师,她耐心地告诉我每一种课型的特点和操作方法,鼓励我说:“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小,大量阅读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语感、积累词汇,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很有帮助。不要焦虑,尽管去试一试,慢慢就能找到方法了。”
  学校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氛围很好,每月的集体教研都会有老师来作研讨课。我听了陈宏老师的主题阅读汇报展示课,课堂上五年级的孩子们有分工有合作,有条不紊地介绍每一个环节;听了任佳老师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用一个问题牵引课堂,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完成课文提纲并汇报交流;还听了林琳老师教学《迷人的夏天》,课堂上学生轻松掌握文章的结构,精读描写每个季节的句子,最后从课文迁移到写自己眼中的夏天,小组合作一人一句,完成一首小诗歌。我认真品味,珍惜每一次听课评课的机会,渐渐受到了启发。
  寻得一丝微光
  2015年10月,经过前期的学习和探索,我在学校教研日展示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寓言二则》。其实,在备课初期,我仍不知道该如何践行“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于是在几位同事的共同帮助下,开始了艰难的磨课。蔡老师在备课中指导我:一定要注意“用方法指导”,从文本的学习中帮学生提炼出学习方法,再用拓展内容帮学生落实这种学习方法,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原来如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才是根本!
  經过几次试讲修改,最终,我用第一篇寓言《掩耳盗铃》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教给他们学习寓言的方法:品读故事→分析人物→感悟道理→联系生活。我让学生按照这个学习方法和步骤,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第二篇寓言《滥竽充数》。学习之后,分小组汇报,先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再分析故事人物的特点和问题,接着总结故事蕴含的道理,最后再从生活中反思是否有类似的人和事。
  在课堂展示中,我又加入了一个拓展成语寓言故事的环节,准备了很多词卡,一面写着成语,一面写着对应的寓言故事,让学生两人一组阅读故事,讨论其中的道理,然后进行班级汇报,比一比谁记住的成语多。这个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甚至吸引了听课的教师也跟着学生一起比赛。
  课堂学习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未停止,他们对成语寓言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一年,我们年级也围绕成语举行了特色活动,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成语,最后我班获得了年级第一名。从那之后,我才从实质上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量阅读、习得方法再拓展阅读等。
  领悟真谛,继续前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6年4月,我们一行8人在蔡金花老师的带领下,到美丽的“鸢都”潍坊市参加第十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讨会,现场观摩了9节生动的主题课堂。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那些课堂设计的高度、深度、广度。三年级的孩子用《论语》中的句子辩论;四年级的孩子可以探索绘本主题,并仿编古诗;五年级的孩子运用思维导图能自学一篇课文,准确总结内容;六年级的孩子在一节课上,横向分享读过的相关名著,都是大部头……除了震撼、佩服,我更希望知道这些是如何做到的。
  潍坊之行后,我在校内进行学习分享,主题是——践行大量阅读,以量变求质变。后来,蔡老师又对我们进行教法指导,强调“一课一得”,即每节课抓住文本的一个训练点,大到写法的训练,小到标点的使用,将一个知识点夯实,并通过其他文本的拓展阅读去迁移巩固课堂知识点。
  我开始带着学生总结各种学习方法,如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背景→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总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读古文→看译文→悟道理→联生活。还总结了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评价人物的方法、环境描写的评价方法等。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渐渐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模式和方法上有了感悟,在教学上有了自信。我每个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还与同事进行同课异构,寻找不同的文本切入点。班里热爱阅读的孩子多了,阅读之后还能大胆进行创作,我想这就是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真正的目的和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6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