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信息技术点燃小学生写作的火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写作;激发兴趣;写作素材;观察顺序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99—01
   习作教学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最为头疼的一件事,学生怕写作,习作的指导、评价也让老师绞尽了脑汁,却总是不够理想。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胡编乱造,或者抄袭网上的作文,缺少创新,没有真情实感。实践证明,有目的恰当地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习作,对提高作文评讲效率、优化作文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写作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指出: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有了不吐不快的感受,作文就成了学生情感交际的需要。例如,在写《难忘的图书漂流活动》时,我让孩子们回忆参加过的图书漂流活动,并说说过程,他们只能说些零星碎片,这时,我把活动时录下的视频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有活动前讨论的情景,孩子们对这次活动的准备以及漂流时的整个过程,还有卖书、买书的情景,还有一些特写镜头,不知不觉中把他们带回了活动现场,他们激动地交流起来,说起自己以及别的同学的表现,达到了不吐不快之感。学生在屏幕上观察动态画面,主动地接受信息,当学生写作时要重点描写某个班级或某个小组的买卖情况,可以单击按键,于是与该班有关的画面又重新出现在眼前,便于更细致地观察写出逼真的场面。此时,我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指导,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对写作内容的兴趣悄然而生,并想到了图书漂流活动中自己的收获和遗憾,一篇篇情文并茂的佳作产生了。
   二、巧用信息技术,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不会选材,也不会表达,写出来的作文枯燥肤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但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相对狭窄,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感知不深,叙写起来难以做到具体、生动。应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很容易找到写作素材。在平时,教师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网上日记本”,学生可以通过剪辑有关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文字,自己拍摄的照片,自拍的家庭生活录像,从光盘上截取、网上下载等,搜集积累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字、图片、声像资料,可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应用等分类整理,这样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有关的资料,而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提取了大量的知识,就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作文就不会成为“无米之炊”了。
   三、巧用信息技术,引导观察顺序
   学生的作文是周围的事物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不会观察,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写作时就不会有具体实在的内容。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尤为重要。
   小学生求知欲强,喜欢观察,但不注意细节,且受情绪影响,定性不足,对许多有价值的材料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在指定的观察材料中,也往往是走马观花。例如,写《我喜欢的小动物》,我事先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观察小动物,并拍成照片或视频发给我,我经过筛选整理后制成课件,在课堂指导学生们定向观察。比如,写小狗,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他们拍的或者我找下的小狗的图片,并结合照片、视频等展示自己的爱犬,然后按照狗的头、身体、尾巴的顺序来观察。再结合视频,在动静对比中让学生观察狗的行动、叫声的特点,进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一、两件典型事例突出狗的特点:可爱、聪明、忠诚等等。最后,总结写法:“写什么——抓住特点”、“怎样写——按一定顺序、结合具体事例”等。信息技术像一个“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的视野里,让学生看到了“新的”微小细节以及物体的特殊构造。利用多媒体在习作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86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