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唤醒心中的“良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品德教育就是要鼓勵学生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去追求“真、善、美”,而不是灌输道德规范。我们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教学中,需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需要做的是努力“唤醒”每一个心灵中所固有的“良善”。
  【关键词】良善 唤醒 品德 反思 阅读 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3.202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撼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家卢梭说:“教育即生长”,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包括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所以,品德的教育教学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去追求“真、善、美”,而不是灌输道德规范。我们在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中,需要做的是努力唤醒每一个心灵中所固有的“良善”。“良善”即心地仁爱,品质淳厚。这也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一、在品德教育中,为什么首先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
  一个小故事会可能会给我们以启示。1814年3月,英国的一支考古探险队,进入了“死亡之海”的撒哈拉沙漠。进入沙漠后,探险队沿途经常能碰到许多,以前遇难同行们的骸骨。队长詹姆斯总会让大家停下来,把每一具尸骨收集到一起,然后选择高地挖坑掩埋起来,并在坟墓前插一根粗树枝或立一块石头,作为墓碑以表凭吊,一路都是如此。队伍因此而耽误了时间,队员们颇有微词。当他们在腹地考古结束准备离开时,沙漠里刮起了黑风暴,几天几夜不见天日,随后携带的指南针也失灵了。危急关头,队长带领他们沿着来时一路掩埋骸骨留下的墓碑,艰难地返回。其实,善良是为自己留下的路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个人认为“友善”是这个要求的核心,一个友善之人,一定会爱国、敬业和诚信的。
   二、如何在品德课教育教学中去唤醒学生的“良善”
   1.用“善良”去唤醒“善良”。
   品德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与道德有关的知识或规范,而是培育学生与品德智力活动有关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能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的素质的人的熏陶。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有一颗“良善”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善良”的天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 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都有恻隐之心。
   拥有一颗善良本真的心的老师会潜移默化学生的心灵,如春天的细雨润物于无声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唤醒“良善”的欲望。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永远是第一位的,就是明白道理,启迪学生自身的智慧。人的品行,不是传授和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成长起来的,只是需要成长的环境。品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成长、自我修炼和自我完善心中的“善念”。
   2.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唤醒“良善”。
   首先,父母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因为孩子会观察他们所尊重的成年人的行为,从而形成道德价值观,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是否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想成为孩子的榜样,就必须诚实、公正,关心他人。如果常带孩子去看亲人,就能让他们学会孝敬长辈;如果夫妻间要相互尊重,建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就会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帮助孩子学会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学会关心亲人圈子以外的人,制造机会让孩子学习关心和感谢别人。例如当老师、同学生病时,要求孩子主动打电话慰问,鼓励他们关心脆弱的人。
   其次,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和付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常怀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泽,心境自然安宁。
   最后,教育孩子学会宽恕。其实,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是一种福分。
   3.在“反思”中去唤醒“善良”。
   老师应教会学生学会反思和反省自己,《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举行有关善恶、美丑、荣辱是非的辨析活动。古人讲究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有九思,都是讲如何去反思自己的言行,以达到君子的标准。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而从,其不善而改之,都是反思的结果。让善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学生思想和行为,必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去反思、去明辨是非。教育学生不能盲目的善良,不能因为善良而让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善良人。
   4.在“阅读”中去唤醒“善良”。
   品德课教育教学中,要向学习语文那样注重阅读,并且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因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人类智力和品德方面的不足,都可以通过阅读相应的书籍去加以弥补,就像我们身体的缺陷,可以通过不同体育锻炼去矫正一样。最是读书能致远;富有诗书气自华。生命在阅读中高贵,阅读使人充实,阅读可以使学生从知识人向文化人转变。何谓文化?那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人道精神与人文情怀,乃是一种必须透过深度阅读,深度的思辨和实践,才有可能形成心灵的态度和能力。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德高下。
   其实,品德教育就是要建造一汪沐浴心灵的深潭,让学生沉醉其中,使他们善恶分明,让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生活、经营生活和品味生活,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性通达,才智清明,品德高尚的未来人,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报》
   2.《文摘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908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