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萬字,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作家茅盾也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浅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03.083
   目前我们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细读、研读的能力,再加之“填鸭式”的课外阅读指导方式,不但课外阅读效果不好,而且还跟“减负提质”唱反调,加重了孩子们的负担。那么如何帮学生搭建一座桥梁,到达快乐有效阅读的彼岸,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发展思考力、想象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指向思考力的小学课外阅读的两点看法。
   一、巧选指向思考力的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眼识珠,巧设主题。我们时常发现,许多家长,不管孩子多大,基础如何,动辄让孩子读古典名著,世界名著,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实在勉为其难。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这就要选择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的读物,并且根据读物的特点,设计和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经验非常贴近的主题,让阅读更好的指向学生思考力的培养。
   例如,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但是快乐指数并没有得到提高,有的反而下降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跟孩子们一起讨论怎么面对这么一个物质的时代,好好思考“怎样才会快乐?”在读《鲁滨孙漂流记》,可以让学生画出鲁滨孙漂流的简图:呆了几年,干了什么,用一条细线代表跋涉过的路,用圈圈点点代表经过的地点,经历过的事。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再读,不仅是对情节的再梳理和对故事内容的再熟悉,更是走进人物、走进作者,抵达作品本真的环节。
   2.本真阅读,巧用形式。有不少孩子刚买的或是刚借的一本新书,才读了几页就弃之不读,课外阅读无序,低效,随意性较大,今天高兴看看,明天又换了别的一本,成为了“放羊式”的阅读。要让学生能完整地阅读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设置“化整为零”和“分层阅读”。
   化整为零:就是以周为单位,分“章回”来阅读,突破阅读障碍的勇气,以比赛或展示活动让学生找到阅读兴趣所在,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关注到全本书,体验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的乐趣。为了防止学生因任务过重而失去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时间,规定周一至周五中午12点到12点30分为班级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自主阅读。
   分层阅读:作为教师,我们该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在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时也进行分层阅读。因此,我们要从孩子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他们的学段、性格、阅读力等方面的差异,根据阅读的推荐书目,综合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让精致的文化不断熏陶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3.个性思考,巧选文本。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只有选好适合学生自己的文本,学生才有阅读的兴趣,才有思考的动力,可见选择好书籍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显得十分重要。
   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应该选择画面绚烂、故事有趣的绘本,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小猪变形记》《城里最漂亮的巨人》等,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主人公,更贴近孩子的阅读最近发展区,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自然成为将孩子推向故事核心的持续动力。图画和文字的互动和融合,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是学生持续阅读兴趣的活水源头。中年级孩子天生爱幻想,好奇,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决定他们爱读带有幻想、好奇的童话、寓言,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假话国历险记》《安徒生童话》《小布头奇遇记》等。抓住孩子最佳的阅读时机,使阅读原动力得以驱动,儿童在吸纳的同时,想象力、思考力才会越发丰盈。
   二、找寻指向思考力的课外阅读的“问题策略”
   1.在“问题”的选择中激活学生的思考力。叶圣陶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在课外阅读中,“文本”是什么?笔者认为,文本是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考的材料。因此,对于不同的文本,教师选择适当的问题,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力。
   例如,《别让七块钱买走一天的快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一位女士开车来到小城加油站,本应到自助加油泵那边加油,无意间却驶到人工服务的加油泵前。后因发现每加仑油多花了50美分的服务费,心里特别不痛快。丈夫也因加油站多收了他们7美元,两人整天都很郁闷。最后家里的老人一番话鞭辟入里,让夫妻俩醍醐灌顶。对于这样小故事蕴含大道理的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找找题目想传达的意义是什么?读明白了标题后,再让学生去寻找支持标题的理由,寻找段与段的关系,整理出作者的说明脉络。最后让学生思考:你相信课文中的这些理由吗?你能结合生活来谈一谈吗?
   2.在“问题”的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思考力。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只是个秘密。”学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是教师们的一大痛处。实践证明: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只有会阅读的人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在交流分享中,创设更多的话题,破解语言的密码,促进学生的思考力,更好的开启学生语言表达的心扉。
   例如,陈红梅老师上的是群书阅读:《魔奇魔奇椅》《讨厌黑夜的席奶奶》《胆小鬼威利》《打破杯子的鼠小弟》。陈老师抓住这几本书的共同点,先让学生畅聊“害怕”,交流已有的认知;再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选择进行分组,共同阅读同一本书,进行阅读交流:书中的人物害怕什么?为何害怕?怎样解决害怕的?结果如何?
   接着让看不同书的同学组成新的读书小组,阅读交流:主人公解决害怕的方法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最后是小组思考交流“害怕”的新认识,完成新的概念图,“问题”层层深入,勾住学生整个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考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爬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691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