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道歉言语行为案例研究:跨文化影响参与者的语言表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这个领域的研究是为了适应日益发达的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针对在中国和日本都是高语境国家的基础上表达道歉文化之间的差异,并讨论了跨文化影响二语习得原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二语习得
   一、引言
   霍尔(E.T. Hall)使用“背景”概念来描述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沟通风格差异。“语境”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在典型的日本高语境背景下,美国的定位是低语境。如果我们不熟悉这种文化背景,很容易导致误解和沟通困难。
   虽然中国和日本都是高语境关注的国家,但日本语境在许多情况下都会阻碍与中国语境的交流。特别是,它涉及日语在高语境中的含义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Gary Ferraro,1992),如道歉。
   道歉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错误和其他问题道歉。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社会文化中,这似乎是人类的共同言语行为。但是,如果社会文化和价值观不同,策略就会不同。如果忽视这些差异,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规则,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的不同人的言语行为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解释,可以想象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解和摩擦。 (Dong xin,2017)。董欣关注的研究对象来自两个国家,以显示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文化差异。
   正如所说'我们应该始终牢记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处理的文化差异。(Singer,1987)',在本文中,主要关注使用语篇补全测试(DCT)的三种情况下参与者之间的沟通,以分析跨文化交流對非本土学习者的文化理解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日本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
   从赵小杰(2016)可以看出,在交际过程中,日本人通常遵循“和谐”的交往原则,形成“和谐”文化,包括“和谐,和平,中和,协调”的含义。他还调查说,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仍然非常重视与周围人的和谐关系,礼貌待人,避免纠纷和冲突,维护团体秩序。在日语中,“世界身体”一词指的是“面子”的含义。赵(2016)比较中国人和日本人,中国人面对的一般是指自己的面子,而日本人面对的不仅指自己,还包括家庭和面子。世界的眼睛和世界的规则。日本人有特定的表达规则,如悲伤和其他消极因素(Yoneya·Takigami,1994)。
   董新(2017)发现无论出了什么问题,在这样的文化中都会得到良好的道歉,没有轻易产生的冲突。在日本社会中,岛国的纵向结构,单一国家稻米文化的上下层关系明确,人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是对的,为了保持“和谐”。他们总是选择道歉。
   (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道歉言语行为
   赵欣(2017)做了一篇关于中文道歉言语行为的着名研究,详细描述了中国道歉有以下倾向:即使是错误的,家庭和亲密关系之间一般不会道歉。如果亲密关系间道歉,就会显得奇怪而生疏,并且可能会互相激怒。相反,他们更喜欢使用情感披露使对方感到舒适,采取补偿和其他各种策略组合来表达他们的诚意,即保持面子并有效地修复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深受封建文化和传统道德的影响。按照儒家的行为准则,中国人强调幸福和愤怒。它导致了中国人内向的人际关系,没有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和情感(Meng,2005)。原因可以从问卷调查结果中得出结论,为了调查文化差异的表现规则,用中文和日文进行。显示“在公共场合,日本人有负面情绪和中国规则,有正面情绪控制规则(赵,2002)。
   从董(2017)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更关注实际行动而不是道歉。他们将通过解释,补偿,安慰和其他策略表达他们的诚意。另一方面,它会给人一种负面印象,即他们不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找借口。
   本研究旨在调查以下研究问题:
   ●跨文化影响参与者在文化理解方面有不同经历时的道歉行为吗?
   ●当文化理解方面有不同的经验时,跨文化如何影响参与者的道歉行为?
   三、研究方法
   (一)参与者
   采用深度访谈的定性方法是为了清楚准确地理解我们的参与者Wang,H和S的生活经历。他们作为受访者的理由如下:首先,他们都在大学学习日语专业超过四年,这使他们了解跨文化视角和开放思想,特别是H开始在中学学习日语作为第一外语。其次,Wang和H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作为交换生在日本留学一年,这表明他们能够运用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来适应当地社会。其次,毕业后H在中国外交部从事日本地区外交工作,4年前开始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这有助于他洞察对日本和中国文化的观察和理解。道歉的行为。
   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信息是通过DCT与参与者一起获得的,通过Facetime与H进行了简短的对话,并记录了笔记,将在论文中引用他的话作为细节支持或解释性示例。
   为了保护参与者的真实身份,本文中提到的所有个人姓名,包括我们参与者的姓名,都是虚构的。然而,这并不以任何方式影响面试的真实性。
   (二)测试方法和流程
   面试指南包括4个情境中的话语完成测试列表和面试通信。问题1)分为不同的社会背景(例如,约会迟到30分钟,赶上好时光,而另一方认为我迟到了30分钟,并且非常愤怒); 2)强调与人交谈的变化(例如老人,朋友); 3)关注不同阶段(例如,作为中国的同事学生,作为日本的交换生,4年后在日本工作)。
   与H的访谈于2018年6月进行了Facetime的录音和录音。采访时间约为15分钟。    四、调查结果和讨论
   (一)数据分析
   访谈的三个部分,其中的转录可以在附录中找到,包括和分析。所有这些部分都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其中可以找到并得出明显的影响因素。
   第1部分侧重于特定的背景,以了解S如何在以下场合使用言语行为:
   ●与朋友约会,迟到30分钟约会;
   ●与长者约会,迟到30分钟约会;
   ●与朋友约会,对方误认为我迟到了30分钟,并且生气;
   ●与长者约会,对方误认为我迟到了30分钟,并且生气;
   第2部分侧重于特定背景,以了解王在上述场合如何使用言语行为道歉:
   第3部分侧重于一个特定的背景,以了解H如何在这四种情况下使用言语行为道歉,并且通过使用道歉言语行为来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以及与他对差异的看法。
   他们使用的所有术语我们都可以在這些方面进行分析:
   ●道歉
   ●解释
   ●承担责任
   ●提出补偿
   (二)讨论
   我在这部分讨论的例子说明了可能影响不同语境中道歉言语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我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将依次呈现如下。
   1.上下文在解决术语的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话有两个功能,它们在通信理论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之间达成完全一致,即信息功能和关系功能。换句话说,当我们与他人沟通时,我们会同时传达一些信息并表明我们对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当前期望(Scollon&Scollon,2000)。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往往彼此不同,因为它们对一种语言功能的重要性超过了另一种(Scollon&Scollon,2000)。表达式根据不同的关系而有所不同,所以我想把我的分析重点放在老年人和朋友们这两种关系的不同背景上。
   2.人际关系是选择解决术语的关键因素
   确定人际关系在非母语学者的学习动机,参与度和成就中的作用。我们认为成就动机理论,当前问题和教育实践可以用关系术语来概念化(Andrew J. Martin,2009)。人际关系是两个或更多人之间强烈,深刻或密切的联系或熟人,其持续时间从短暂到持久。该关联可以基于推理,爱,团结,常规业务交互或一些其他类型的社交承诺。人际关系是在社会,文化和其他影响的背景下形成的,是社会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基础。
   本研究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了在不同背景下可能影响道歉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并对中日文化进行了比较。
   3.考虑到背景和人际关系,将参与者的答案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表达道歉:道歉的明确表达,例如说'对不起','非常抱歉','申し訳ありませ'','すみません','ごめんなさい'(Dong 2017)。S表示当他迟到时会道歉。王在自己约会迟到30分钟时首先向老人和朋友表示道歉,但在另一方误认为他已经迟到了30分钟并表示不满的情况下他仅向老人道歉。H在两种情况下均能够向老者或朋友表示歉意。
   解释:这种策略就像“没有赶上最后一班车......”,“需要时间准备”,“道路交通非常......”等等,以便说明这种情况的发生(董2017)。对于S和Wang来说,更倾向于使用这种策略。他使用“堵车”来表达道歉或“我们有错误”来解释每个背景。与王某不同的是,当和长辈约H会使用这种策略,面对朋友的误会则会直接选择道歉。
   承担责任:承认责任的策略是指“这是我的错”,“我迟到了”,“我让你等着”等等。它明确指出了自己行为的责任,内容和事实作为道歉的对象(Dong 2017)。S只选择迟到时选择承担责任,且他更愿意解释错误。王和H则更倾向与承担责任。
   提出补偿:提出补偿的策略就像是“请您吃饭”等做出承诺和其他方法来弥补解决言语行为问题的目的(Dong 2017)。王和S表示与老人约会迟到时才会作出补偿。H则在更倾向于言语表示歉意。
   五、结论
   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展示了可能影响道歉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从跨文化角度分析了中日文化的比较。
   表达道歉:很明显,我们三位参与者在约会时都显示道歉。然而,参与者在日本的时间越多,出现错误时,倾向于首先倾向于道歉。
   解释:对于经验较少的文化经验丰富的参与者来说更多使用解释。
   承担责任:在日本居住的参与者往往更多地承认对老年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跨文化经验较少的参与者倾向于指出对方甚至老年人的错误。
   提出补偿:这部分的结果表明,较少文化经验的参与者使用更多的策略来提供补偿以安慰对方,而H更倾向于仅仅表示道歉。
   我们可以发现,与较少文化经验的参与者相比,长期生活参与者倾向于一直反复使用道歉策略以获得其他宽恕。另一方面,特别是从未去过日本的文化经验较少,很少单独使用道歉策略。相反,他们通常根据情况解释,补偿和其他组合,并且倾向于同时使用各种策略。
   然而,所有参与者仍然倾向于使用其他策略来取代道歉的使用,例如“哎呀......”,“不要生气”,“永远不要再做”以起到安慰或保证的作用。正如董所说的那样,在中国文化中,让对方感到真诚,就是保持面子并有效地修复关系的重要方法。真正解决朋友的烦恼不仅是口头表达,也是真诚的表达。这种行为将在中国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将DCT的答案与“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东新,2017)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跨文化会影响不同经历的参与者在文化理解方面如道歉行为上不同的表现,在跨文化环境的经验越多,道歉的言论行为策略将更倾向于本地文化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结果表明参与者会在第二外语使用场景中不自觉保留部分母语的语言文化表达方式。    本文研究了跨文化如何影响参与者在文化理解和应对不同经历时的言语行为。但尚有两点不足待后续进一步研究:
   ●使用DCT问卷调查只能记录参与者想象中道歉的言语行为补全,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语言完成道歉任务,现实场景使用意味着参与者可以根据他人的态度来调整他们的表达行为。
   ●研究结果可能受到应考虑的受试者的个人语言风格的影响。
  参考文献:
  [1]Singer.(1987) Cited from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辻隆久.对进驻中国企业日本派遣人员的沟通教育.
  [3]小宮修太郎,平形裕紀子,長能宏子.留学生对日本人说话方式的印象及其原因中国、韩国、台湾留学生的比较
  [4]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2006.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2012.北京大学出版社
  [6]Zhao Xiaojie.(2016) An analysis on the Japanese communication patter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7]Dong Xin.(2017)中日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8]Uwe Richter (1991)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交流. 高等教育推进中心
  [9]Scollon R.&Scollon S.W.(2000)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A Discourse Approac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ppendix 1: Transcription of the Interview
   Interviewer: Li Ying (L)  Interviewee: H
   L:就上次给你的这四个场景。你觉得,当你在表达这四个场景的时候,你的表达方式和以前的表达方式会有什么不一样吗?随着你到日本之后。
   H:那我可以从这四个场景分开来比较一下吧。首先这个第一个场景,这个跟朋友一起,迟到的这个场景,这个如果说是以前的话呢,可能会解释的比较清楚啊什么的,后来其实发现朋友在这里面,只要把这个意思传达到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花太长的时间来做解释,这是给第一个场景里的感觉。
   L:你感觉只要道歉就可以了。
   H:我感觉意思到了就可以。
   L:意思到就是说表示歉意,承认错误嗎?
   H:对。
   L:下一个场景呢?
   H:下一个场景,第二个场景的就是对这个长辈,这个场景呢,就是跟后面那个,还有一个对长辈的误解的场景其实比较接近,因为这个,其实啊,一开始,其实对长辈来讲,解释的太清楚啊,也我感觉也不是特别的好,主要的还是要表达一下歉意,然后我在日本也要归咎一个责任,最好呢,能够这个责任自己能顶就自己顶,所以说呢其实就把这个意思表达到了我感觉是更加重要,而不一定要跟他解释的很清楚,就是这样。
   L:你说的,归咎一个责任,是需要明确说是我的错误对吗?
   H:对。这样的话呢,其实对方会感觉比较的舒服,而且这个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情,归咎到你的责任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L:那朋友误会呢?
   H:朋友误会,其实啊,我感觉这个跟以前的差距不会特别大,这个得看到底是怎么的一种误会。嗯,总的来讲呢,就是如果说不是那么严重误会的话,也不要纠结那么长时间,反正把这事还是结果比较重要,就是赶快这个能把这个丢失的时间弥补过来是最好的。
   L:你有这种表达方式的话,主要是不是在日本当地沟通之后,根据他们的反馈,自己再调节形成的吗?花了多长时间?
   H:可能是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因素。形成大概1到2年吧。
   L:还是说,有可能是因为他们也这样表达,就潜移默化跟他们学习。
   H:嗯,他们,其实啊,这个得看人了。你现在日本的年轻人啊,其实说话方式,表达方式跟年纪比较大的人呢,包括工作的人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接触的很多的都是在社会有一些工作经验的人,他们的感觉更加注重实际的结果。然后呢,这个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是自己担责任,这种的情况比较常见。但如果是正常日本年轻人的话呢,那可能自我表现欲就更加强一点,可能并不会采用这种说话方式,还是跟一个人之后的这个人生阅历什么的,还会产生比较大的关系。
   L:那就说像你之前在国内的话,说话方式主要是从教科书里学的是吧。
   H:嗯,可以这么说吧。
   L:你感觉现在日本年轻人说话跟在中国习惯的表达方式越来越接近了?
   H:嗯,有这种感觉。
   L:那,其实你觉得这种像语言区分,具体的话,在本地区待的时间越长,会对你的影响越大吗?
   H:嗯,我感觉它是有一个临界点的,并不是会越长就越大,而是在呆一段时间,应该也不会特别长的,一年到两年之后会形成一个定式,之后就不一定再会发生改变。
   L:明白了,好的,谢谢。
   H:好,再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05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