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不断改进,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日益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即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将课堂教学情景化,学生学习探究化,知识获取生活化。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与课改一线教师共同研读新化学教材,并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化学教学情境的设置中体现核心素养,共同探索以核心素养为灵魂的化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
  化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彰显时代精神。新课改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积极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素养目标更好的达成。每一位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无限的可塑性。墨子的“素丝说”提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化学情境创设恰当,学生不仅可以领会知识,发展智力,而且对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世界观、价值观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化学课堂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促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化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创设情境是每一位老师必备的技能,上好一堂课亦可从情境入手。实际上,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常常变为“附庸品”,设置教学情境的意图逐渐“走调”“变味”,失去意义。以下列举几点现阶段化学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误区。
  (一)负面的教学情境使用过多
  积极的化学情境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消极情境则会阻碍学生对化学的正确认识。例如,在学习《乙醇》一课时,举出不法商贩向市民兜售假酒,引发的重大酒精中毒事件。当学生得知假酒中的甲醇,是引起中毒的原因时,授课教师认为学生们的好奇心将被激发出来,从而带着兴趣学习醇的知识。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若教师在课堂上频繁利用“天津塘沽化工厂爆炸”“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土地污染问题”等负面报道创设情境,学生可能会在自己的潜意识中留下了对化学的恐惧和阴影,乃至排斥科学,不利于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提现。化妆品广告“我们恨化学”,就是缺乏了必要的科学素养。
  (二)學习内容与情境的联系过于机械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认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新旧知识之间必须要达到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课堂情境需避免内容与情境联系过于疏远。如在给九年级学生讲授“自然界中的水”这一单元时,教师引用如下内容:“泉水是‘泉城’济南的文化之魂,首届济南泉水节于2013年8月28日开幕。节水环保、杜绝水污染、建设美丽泉城,是我们泉城人的职责。”该情境虽富有生活气息,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意义不大。这样的情景与学习内容联系过于机械化,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没有太大的促进。
  (三)学习情境过于形式化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化学知识。”创设情境,能够拉进学生与化学的距离。对此,部分教师感觉,离开了教学情境,仿佛不会教学了,提出了“无情境不教学”的观点。这种情况通常在教师的教学技能大赛,学校公开课中比较常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有意识地去创设新异情境,却相对地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后续的学习造成了负迁移。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让课堂更加数字化、媒体化,在使用多媒体材料,尤其是利用电影片段引入时,要避免过于花哨复杂的情境,注意合理引导,防止学生过于注意媒体而忽略情境设计的本意。
  (四)情境创设脱离生活实际
  化学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学生往往能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新知。在设计时,有些教师喜欢编造生活中新疑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虚假的学习情境脱离现实,不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既有向师性,又有叛逆心,当他们知道真相时,学生们可能很难接受,进而导致对老师及化学课的排斥,不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充分利用生活素材,更好地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利用“认知发展区”,为学生后续的知识做出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要为创设情境而情境化教学,毕竟“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意义
  (一)化学课程标准对实施情境教学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正在紧罗密布地进行教育改革,使育人方案更为科学。在我国,核心素养观念构建了一个新的高中化学课程结构。新课标在原有掌握双基,提高能力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全民素质,引入“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五个化学学科素养,更加体现了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关注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为培养21世纪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将原有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系简约化,知识结构人性化,知识内容多元化,知识情境生活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更加突出了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新课改中更需要开发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素材,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从实践中发扬时代精神,提高自我社会责任感。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化学教学中创设积极的情境教学的意义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化学新课标中强调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体现了学生在当代教育下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机器,而应该成为一个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求知的完全发展的人,这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魅力所在。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正是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核心思想。教学情境以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为依据,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健全学生的个性品质,给他们以精神力量。   2. 注重学生的生活环境和亲身经历,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化学本身为自然领域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在化学课堂上设置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充分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在原有的观念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3. 巧妙利用STS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
   情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设情境时,充分利用好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不仅能因此学习到必要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还能用所学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体现知识的价值。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发其心灵深处的共鸣。身处社会,身临其“境”,“境”中有情。
  三、化学教学情境的相关理论
  (一)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是当代世界课程学习理论的研究热点。情境学习理论针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取其精華,扬长补短,辩证地批判了传统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机械教学,从学习的主题——学生的角度出发,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自身发展规律,系统地优化和丰富了学习理论,展现了其无限的发展活力与发展空间。
  应试教育中的优等生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后进生。情境学习理论倡导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适应过程,是学习者在社会实践中参与,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有着参与文化的学习心向,在与知识的互动中,提供认知情境,让学生通过理解与经验的相互作用,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们更乐于倾向实践,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知识能更有效地迁移到更多的情境中去。
  (二)教学情境的定义
  由“情境”这个词可知,“情”的基本概念为情绪和情感,是在一定的需要情况下产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境”指区域、境地,表示的是一个时空概念。“情境”就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人产生的各种情况相结合的场景,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场面。
  教学情境中,“教学”为狭义的学校教学,表示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结合以上对“情境”一词的分析可知,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依据教学目的,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系统地运用课程资源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和气氛,从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与课堂学习的学习热情的一种特殊境况。
  (三)积极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知识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相互作用而建构起来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因此,巧妙运用“最近发展区”等理念创设化学教学情境,能够将机械的知识化腐朽为神奇,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学习过程。
  在当今课堂中,创造的化学情境不胜枚举,其中不免存在有待商榷的情况。一个良好的化学情境能够在课堂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创设一个积极的情感体验的氛围,更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化学教学情境,一定是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的情境,将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情感的升华融为一体,寓于核心素养目标之中。
  创设一个积极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首先要认真做好教材分析,把握课程内容体系,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把握学习准备状态。教学方面,教师要认真组织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学习动机。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亦可引导学生加入到参与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接下来,我将从四个角度,举例探讨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体验的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四、创设积极情感体验的化学教学情境方法
  (一)基于化学实验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的过程离不开实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例如,当我们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以“滴水生火”的魔术实验来引入新课。教师在上课前做演示实验,先将0.3g的过氧化钠粉末置于脱脂棉上,包好后将其放在石棉网的中央,用滴管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注意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几秒钟后,原先包着过氧化钠的脱脂棉蹿出火苗,整个过程,学生们一直在保持有意注意,实验现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发起冲突,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带着兴趣与问题步入课堂,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基于生活实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生活中蕴含着的许多化学现象是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取材的源泉。同时,学生们在过去发现的有些生活现象自己难以解释,例如“为什么在烧鱼时,经常向锅里加点醋和酒”,“为什么84消毒液不能和洁厕灵混合在一起使用”等。学生对生活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启示我们创设教学情境时,可以充分开发生产生活,将生活实际中的经验、日常现象以及社会热点用化学的语言解释给学生们听,将他们对现象的兴趣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转换到对化学的学习当中,让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化学内容,引导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例如,当我们在进行“碳的化学性质”这一教学过程中,针对在家里烧水时,沸腾之后不小心浇在火焰上时,炉火不但没有熄灭,反而感觉火焰变蓝了,比之前烧得更旺这一现象,教师让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思考,当认知与需求相冲突时,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知道问题的答案,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会卓有成效。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感觉自己对于化学并不陌生,增加了学生学好化学的自信。
  (三)基于信息技术
  化学是一门以原子分子为媒介,研究物质的科学,其中大量的微观过程可以用信息技术方便地表示,帮助学生进行宏微转换。在化学课堂上,利用好信息技术,体现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促进学生的素养体验。
  在学习如何稀释浓硫酸时,学生可能混淆稀释加液时的先后顺序。传统实践虽然是认识知识的重要途径,但“浓硫酸的稀释”实验存在很大的危险性,如果错误操作,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不宜让学生尝试。因此,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尝试利用虚拟实验室,通过虚拟情境,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会浓硫酸的稀释。
  设计“稀释浓硫酸”模拟实验情境流程图如下[1]:
  模拟实验室的优点之一就是给学生制造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试误时,会看到操作不当引发的后果,从而学会了知识、规范了操作。利用好信息技术,可以使微观世界可视化,变生硬的教学为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四)基于综合实践活动
  终身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加以应用于生活中,实现知识自己的价值。
  基于化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以下学习情境。如我们在学习“原电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好西红柿、橙子等,在讲课之前,教师提供教具,学生们进行操作,自制“水果电池”,学生们体验到动手的乐趣;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的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酸”这节课前,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活动,调查水垢的主要组成成分,让学生们思考以厨房为实验室,谈一谈如何将水壶中的水垢去除,并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更加深刻。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发展智力,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源于生活,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
  [参 考 文 献]
  [1]曾凡玲.新课程理念下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探讨[D].四川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张华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168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