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高校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政策对于民办高校的扶持与公办院校差距较大,民办高校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培养的方式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对接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4-0037-02
  一、校企协同培养的意义
  1.职业体验的重要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十分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由此决定了相应高校的专业不只面向学科,而是面向职业。[1,2]通过校企合同的方式,让学生入校就获得职业体验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学什么,在校企合作的岗位中初步认识所学专业未来职业的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清楚自己的专业应怎么学,每一门课程学完后应具备什么技能,达到专业提升的效果。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实践能力的强弱是应用的重要体现,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实践能力。
  2.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不但提高了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利用率,而且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得到合理配置。实验室在满足正常教学工作之余,其他时间可用于承担校企合作学生职业培训,是实验室开放的一种有效形式。此外,学生通过这种职业体验和培训,丰富了自己的课余活动,且参加的活动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有切实帮助。同时,参加校企合作的校内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获得了“双师型”教师培训,企业方的会计师把实际业务讲授给学生也是自己将实战经验升华为系统理论知识的过程。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綱要》第二部分第二十二条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是贯彻纲要的有效方法之一。地方企业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笔者所在学校在青岛,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以交通运输、物流、外贸、旅游等企业为主。那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也是依据企业日常业务的需要,这样合作培养的人才,对地方特色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避免“学术飘逸”。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93.8%的被调查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是“应用型高校”,并且蒋此定位作为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办学章程。但是深入研究发现,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并未践行学校定位,而是普遍在模仿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注重理论研究并以研究型大学为最终发展目标的“学术飘逸”现象。[3]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办学有效的催化剂,能够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抑制“学术飘逸”现象。
  二、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民办本科院校虽然筹资方式较为灵活,但是资金短缺仍是民办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民办本科的资金来源单一,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教育部社会力量办公室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中学杂费占来源的90.2%。[4]学费收入的提升空间有限。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对民办高校的投入不足。民办高校发展就要不断扩大规模,丰富的硬件和软件又需要资金投入。最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更是捉襟见肘。通过某款财务管理教学软件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民办院校采购的数量甚微。
  2.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民办高校的部分高层领导是从公立大学聘请的退休干部,虽然教学、管理经验丰富,但是他们思想相对保守,不太愿意开拓创新,按照公立大学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5]这对于民办院校具有办学特色的应用型高校发展造成阻碍。在教学管理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将实践教学看做是理论教学的补充,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民办院校的实践教学有其“形”而无其“实”,缺乏仿真效果。实训课程只是将课本上的习题搬至电脑上做,而缺乏任务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并没有职业体验,学生对于企业和实际工作缺乏了解。
  3.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完善。一方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成熟。主要体现在重复证明的实验较多,而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学生只是对于理论知识进行重复性验证,并未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人员安排,值班制度等非常缺乏。
  4.师资不充分。一方面表现为师资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民办高校教师无正式编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教师多为刚毕业大学生,而对于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资历高的教师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多为青年教师,缺乏“双师型”人才,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真实经济活动的实操阅历,出现教会计的老师当不了会计等现象,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6]
  三、民办院校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对策
  1.校企合作新模式,校企共赢。将职业体验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而不是单纯的在企业实习一小段时间。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合理的利用和配置。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融合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教学场所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可以由学生帮其完成部分基本的业务工作,并且由学校教师协助完成培训和业务操作,最终找到自己企业最合适的人才。对于学校而言,把企业引进学院就是把行业最前端信息引入学校。企业提供资历和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带领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切实懂得步入社会前应掌握的实践技能。再者企业可以将实际业务中的软件带入学校,让学生真切掌握真实业务的流程和内容,而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软件,并且节约了学校软件采购费用。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订单式培训。形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解决学校资金不足问题。
  2.将创新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每个专业引进校企合作单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地方产业特色,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如青岛黄海学院坐落在青岛市黄岛区,当地家电、外贸、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旅游等产业发达。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和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也是围绕这些行业,学生在职业体验过程中接触到的都是当地产业的账目处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优先掌握的是这些行业的财务会计技能,学生毕业后必然会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学校的特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
  3.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实践平台。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民办高校办学宗旨也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制定必须要符合社会需求,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标准必不可少的要参考社会各单位对于人才使用的标准,所以企业应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的参与不能停留在表面,企业应该以培训新员工的态度和要求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这样学校和企业才能形成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去单位工作不需要再进行岗前培训,这样大大节约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时间,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参与教材以及教辅材料建设,完善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4.建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企业派相对固定且具有业务特长的人员参与学生实践教学,定期做专题型的报告。学校派相关的实验指导教师去企业挂职,增加专职老师的业务实操能力,了解行业的前端信息。这样既增加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数量,又使得学校专职教师实操技能得到提升,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不但提高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特色,强化了学生的职业实操能力,而且节约了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时间和成本,并且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学校到工作的无缝衔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叶飞帆.高校怎么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N].光明日报,2014-11-25(2).
  [3]聂永成,董泽芳.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飘逸”趋向:现状、成因及其抑制—基于对91所新建本科院校壮行现状的实证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7,(1):105-110.
  [4]刘焱.我国民办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04):190.
  [5]刘丽娟.职业能力导向的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6,(10):246-248.
  [6]张秀珍.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6):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272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