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动互学的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本文从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等方面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若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真正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只有營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景,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
  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但是,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迅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而且,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萌发了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采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提问题:孙悟空分西瓜。悟空说:“我分给八戒1/3个西瓜,分给沙师弟2/6个西瓜……”孙悟空的话还未说完,八戒就大叫起来:“猴哥这样分不公平!”听完这个故事后,请同学们评评理:“孙悟空分得公平吗?”故事激起了学生心中的疑团:“八戒分得份数少,是否分得少呢?”“两个分数谁大谁少该怎么比较呢?”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采用联系日常生活引入新课。课前做一个套圈游戏,把全班同学排成一个长方形向中心套圈,能套住有奖励。其中几个同学叫起来:“这样不公平。”为什么这样做游戏不公平?(因为有的同学离中心近,有的同学离中心远)那应该怎么站才公平?(围成一个圆)为什么?那圆究竟有什么特征?这样学生就能主动探索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了。
  二、引而不发,诱思导学,培养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课堂教学时要体现“两主”作用。教师可用适当的手段对学生思路进行引导,但为了让全体同学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探索精神更快形成,教师没必要“发”(把知识点直接加以解说),而是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利用“诱思导学”为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动学习地位,体现了教育教学价值。
  三、评价分析,内化新知,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不要由教师垄断,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能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好的学习品质就会进一步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地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作出(1)5×4+1(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四、分层指导,灵活训练,使学生善学
  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才能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应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中等生,指导他们巩固所学新知识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对于学困生,则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于优等生,应指导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层各自练习,全班学生各自获得不同层次上的平衡,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强烈的愉悦感,这样就进入一个新的良性心理循环过程。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再给3个问题:(1)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2)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3)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这道题有3个问题,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做到巧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素质。
  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通过数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应使学生获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认识和理解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时,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其次,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多样化的解题方法,由于不同学生在认识方法上存在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应当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索“借助不同参照物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画出示意图”和“在方格纸上连接用数对表示的点构成的折线”时,可以几个人一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完成这样一项任务。由一个同学描述从家到学校要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其他同学按他所说的画出示意图,同学之间可以对描述是否准确、示意图画得是否清楚展开讨论,提出修正意见,最后形成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描述方法和示意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一方面能了解到大家合作从事一项工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只涉及数学的“一招一式”,也可能涉及其他知识与能力,应用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思维活动过程。数学能力应与许多一般能力协同发展,如:合作、实验、分析、推理、观察、交流等。数学教学,重在兴趣,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当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机会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意识、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以及以问题解决、探究活动为主的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和运用数学的能力,使其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季红.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主阵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
  [2]张玉燕.小学数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48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