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的对象有两方面,分别是数与形。这两部分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将抽象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化,将数量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形象化。教师需要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小学数学各类知识的联系,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形结合;教学应用
  数形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的主线,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核心所在。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实现数形之间相互转化与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数学思想的理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抽象数学概念直观化
  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以及所具备的学习经验而开展主动学习的活动。在开展小学教学活动时,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限,无法对数学专业思想与规律有明确的认知。因此需要小学教师使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为学生构建直观的数学知识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开展知识导入、概念构建、问题解决等诸多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實现解题思考与过程的进一步清晰化,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有助于揭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代表的是数学思想、数学规律、数学法则;“形”则代表的是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等。而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情形主要有:借助“数”的精准性来实现与“形”相关数学思想、数学规律、数学法则的阐释,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实现了量化;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则是借助“形”的形象化和模型化来对数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具象化处理,这对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的理解很有帮助。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数形结合,加深学生理解
  对于数学课题而言,理解是关键。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时,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不应该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灌输以及数学习题的联系,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数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以及相关数学知识技能的完善上。评价小学数学课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否获得提升。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从而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比如说在讲授两位数的加减法课堂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实物来向学生演示两位数加减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二)利用数形结合,加深学生理解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量较少,无法运用充足的理论与学习体验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因此这也就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讲解课程内容,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应加深学生的体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推动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说在讲授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相关的面积图象,引导数形结合的思想与学生的解题思路实现紧密结合。
  (三)利用数形结合,变“思维定式”为“知识创造”
  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空间观念以及数学感悟的理解,实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二者之间的转化,培养学生多种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实现对数学思想的表达,帮助学生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在大胆想象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比如,在讲授“角的度量”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图片,为学生展示不同图形之间度量的变化程度,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蕴藏在现实生活的角度度数的变化,真正掌握角的概念与分类。
  (四)应用数形结合思想使复杂数学问题更加简单
  由于小学生生理以及心理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在遇到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无法对各个数值以及已知条件的关系加以判定。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时都会表现出无从下手的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将数字与形状应用到其中实现课堂内容的讲解。教导学生如何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从而加快解题的思路,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三、结语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关键就是数形结合。数形结合可以帮助教师解释数学与复杂的数量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学习数学思想、数学规律和数学法则。总之,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数学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也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袁婷.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5(6).
  [2]李文玲.“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