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分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分课堂”是一种基于心理学认知的全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力为中心思想,通过内化吸收阶段主动探索,在发现和讨论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分课堂”的运用可以解决当前语文课堂中学生兴趣不高、被动学习、阅读量不够等问题,在多元化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通过深度分析对分课堂的内涵,基于此探讨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因素,以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广泛推广并应用的高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考力;实践研究;语言运用
  一、对分课堂的内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提出的一种基于心理学认知的全新教学方法。它将教学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半的时间给老师讲授,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课堂讨论。“隔堂对分”是该模式区别于讲授式和讨论式教学的根本差异所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中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安排学习,从而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力为中心思想,通过内化吸收阶段主动探索,在发现和讨论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对分课堂”的核心思想。
  二、“对分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因素
  1.有助于培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尽管新课改提出很年,语文教学法也层出不穷。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语文老师依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师一言堂,讲解事无巨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乏对知识的自主学习与自我建构。而且,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对分课堂”教师讲授阶段讲求提点和引导,要少而精;内化吸收阶段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自主地进行主动探索。这一关键环节,使学生真正动手进行学习与实践,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讲解阶段。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知识点,发散思维创新地写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完成形式多样的作业,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讨论阶段师生关系和谐,彼此思维碰撞,一个问题可以有多个思路,“一言堂”变成“群言堂”,开阔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2.更加关注学生语用实践,实现师生角色的转换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致力于帮助学生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关注课文内容多,在内容分析上下力,对方法规律的总结指导多,却忽略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比方法规律的指导更重要。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比较功利化,过多关注考试成绩,这样的学习方式只会妨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殊不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言语实践活动获得,在听说读写的摸爬滚打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对分课堂”内化吸收阶段和讨论阶段教师留出足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增加语言学习经历。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阅读,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写作,在讲故事过程中学习讲故事。内化吸收阶段,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和评价者,对学生作业完成内容进行评价和指导。讨论阶段,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和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知识交流者。总之,“对分课堂”始终坚持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有利于学生探究实践,在多元化的语文活动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标称“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对分课堂”实践中,一方面可利用课本中的探究实践开展活动,在学生内化吸收阶段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查阅资料、访谈、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讲故事等方式完成形式多样的作业。讨论阶段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参与互动,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发展语言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走出教材,拓展阅读,由课内一篇带动多篇阅读,甚至整本书阅读,系列丛书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聆听音乐、欣赏绘画等。讨论阶段进行读书交流与艺术展示,将语文学习与孩子们的生活广泛链接,从而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对分课堂”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学生成为学习主人,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对分课堂”更重视过程性评价,更加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开放性特征。但是,也存在诸如学生的课后作业无法量化考核、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要求更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完善。
  参考文献:
  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2.
  注:此论文为2018年度“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对分课堂”教学对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3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