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教育对象构建快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后排现象的形成与现状及如何应对后排问题,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将教育的对象放在首位,以满腔热情去感动学生,把对学生热爱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积极的评价,准确地传递给他们,以提高学生自尊、自强、自重的意识。
  关键词:学困生;评价机制;快乐
  新课改的浪潮如火如荼,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全面关注,尤其要关注那些学困生,为他们终身快乐奠定基础。可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成绩较好的学生青眼有加,百般呵护。对所谓学困生则满眼鄙视,甚至恨之入骨,于是想方设法把他们从学校推出了事。如果不能拒之校外,则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后排,平时上课时对他们视若无睹,于是大量的问题由此而生。
  一、后排现象的形成与现状
  第一类:“画地为牢”型。这种学生大多是上课好动,在老师眼皮底下左顾右盼,影响他人。于是有的老师对他们采取一人一桌,置于后排,甚至规定左右同学不得和他们说话。
  第二类:“自暴自弃”型。这类学生认为,反正成绩差,坐前面不自由,听也不懂,坐在前面总被老师盯着,于是有的老师也顺其心愿,置于后排,任其自娱自乐,只要不违纪捣乱就行。
  第三类:“梁山英雄排座次”型。这些学生基础差、成绩差、习惯差。于是有的老师把他们按照这些因素理所当然地置于后排。
  第四类:“情感疏远”型,那些疏远老师和不经常与老师联系的家长的孩子,常被放在后排。
  二、如何应对后排问题呢?
  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必须时时注意将教育的对象放在首位,以满腔热情去感动学生,把对学生热爱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积极的评价,准确地传递给他们,以提高学生自尊、自强、自重的意识,并将此逐步转化为驱使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不断前进的动力,我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在他们的留言册中写联相赠,以资鼓励。
  1.座位巧安排,增加亲和力
  前后四人,成为一组。座位以组为单位,或前后滚动,或左右滚动。如果这样,也就不存在什么“后排问题”,既能轻松完成教学内容,又能通过座位的变化增加同学之同的亲和力,一个团结向上的班级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这一学期,我们就按照这种模式安排座位。从此,我再也没有为学生的座位烦心过,也杜绝了家长因为孩子座位对老师请客送礼,避免了所谓的“师腐”。
  2.走下讲台,充满爱心,徜徉后排
  教师应走下讲台,经常在后排学生周围走动讲课,设置一些他们会回答的同题,及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兴趣。例如一篇课文的背诵,可先让后排学生背诵简单部分,然后对其表扬,这样也就激发了后排学生的积极性。平时,融入后排学生,倾听他们诉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3.掌握学困生情况,建立学困生档案
  了解学困生,建立学困生档案很重要。如:学生从何时开始厌学,原因是什么?与同学的关系怎样?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家庭成员的情况,对他相信的人、佩服的人、结交的人等情况也要了解,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包括学校、社会、家庭过多地关注了分数。其实在唯分数理念下,我们的教育出不了钱学森,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了些应试教育的机器,出了些现代社会的“范进”。
  人和人在智力上是有差异的,不承认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有人竟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当同一道題目,有的学生三下五除二就能迎刃而解,而有的同学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我不禁感叹道,人和人智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我悲悯地思考如何让学困生快乐地度过求学阶段。
  首先,夸夸学困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是尽人皆知的育人之道。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好学生都备受宠爱,甚至犯了错也会得到谅解。而学困生往往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如此厚此薄彼,难怪学困生会自轻自贱、自暴自弃。其实,我们只需稍加了解,就会发现学困生和优秀生一样有着展现自我的心理需求:他们大多都有上进的心理倾向,都想取得好成绩,更渴望得到老师的询问和赞赏。
  其次,改革评价机制,重新定位好学生。学生与生俱来就不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是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因此,相信差异,了解智力强项实行个性化教育,从而缩小差异,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困生只不过是在每次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绩比较差,正是由于一次次的失败而导致多数学生产生心理自卑,从而显得性格孤僻、不守纪律或游荡于社会干违法违纪的事等。因此教师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切忌简单粗暴,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只要他们在班级活动中能够做到品德好、纪律好、习惯好,就可评为“三好”学生,最起码在自己班级范围内可把他们评为班级“三好”
  学生。
  最后,充分挖掘家教的潜力。学困生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互相联系,互相督促。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其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使学困生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达到转化的目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差异、缩小个体差异,培养学习兴趣是转变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我们的教育应时时关注学困生,把对学生热爱的情感、期待的信念、积极的评价,准确地传递给他们,以提高学生自尊、自强、自重的意识,并将此逐步转化为驱使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快乐成长的动力。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