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呼唤新作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结合新课标,打破传统,遵循适宜性、发展性的教学理念,设计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必须呼唤新的作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英语作业设计;个性化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要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所以,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审美情趣、情感体验等综合因素,适应新的教育发展要求。
  一、作业结合学生学习实际,留给他们自由选择的余地,彰显学生个性
  以独特性、自由性为标志的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个性和创新能力为教学宗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凸显三维教学目标,彰显个性为目标的开放教学模式。教者要落实三维目标,就应突破传统,因材施教。作业设计也应因人而异。允许学生更具自己的“营养需求”对作业合理进行“膳食搭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也能使优生吃饱,学困生也能学有所获。如在上完每一课或单元后,教师可以尽量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设计梯度不同的弹性作业,供学生自主“消费”。这样才能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发展需求,因材施教,杜绝作业抄袭现象,分类推进,使学生共同进步,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推进。
  二、作业设计力求满足学生兴趣,作业形式力求新颖,具有吸引力
  求知欲和好奇心历来是人类的天性。但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精神需求和爱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作业设计尽量能够打破传统,投学生所好,结合授课内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作业。如针对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強的特点鼓励他们利用课后时间设计英语口语对话,表演英语情景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或者制作英语单词卡片、身份证、家谱,制作英语广告牌,学唱英语歌,设计并参加简单的英语综合性学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新目标》教材内容切近学生现实生活和兴趣,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体验性学习又是现在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会使全体学生进入生命的领域”。在教学中教师也应“尊重儿童文化”,挖掘“童心”“童趣”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凸显生命的气息。这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笔头练习和题海战术,在作业布置中倾听孩子的呼声,让他们成为作业设计的主人,为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负责,充当作业的设计师。如初一上《新目标》Unit 4上完后,部分用绘画创作了自己的理想卧室并配有英语文字说明,让全班感到耳目一新。Unit 7作业时好多学生为Sandra Clark策划了极具艺术水平的精美广告,更让全校师生大开眼界,收到良好的教学
  效果。
  四、教者平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适合学生水平的开放性题目供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开放性练习知识容量大,实践性强,极具挑战性,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亲身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集体性学习或自主探究质疑、提问、发现、探索最终对某一问题得出结论,发表见解,有利于拓展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指导学生在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活动中有意识地利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和发现知识,形成能力。如在八年级On the Monkey Isand一课上完后,我结合食物篮子找不到的情景,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If
  you are one of the student of them,what will you do?”通过这个题目,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各抒己见,最后在作品中自由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总之,英语学习不仅是学习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的学习。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感而发,对作业有自己独特个性化的思考。新课程为传统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顺势而变,不断创新。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思考,并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得到训练,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在作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2]吴小兰.主题型作业设计的一般操作[J].小学教学研究,2008.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1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