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职学校语文课堂引入音乐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各环节,恰当合理地融入插播音乐、穿插演唱、运用配乐等寓“乐”于教的活动,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打造开放、灵动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音乐引入中职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寓“乐”于教,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1-0045-02
  文学与音乐都是艺术,都讲究意境、追求意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的区别可以用这样的比喻来说明:文学如同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而音乐如同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士。这两门艺术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分别体现为语文课与音乐课,二者在教学中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寓“乐”于教,引入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乐曲,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德育功能,达到寓教于乐的奇妙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实效。
   一、歌曲导入,调节气氛
   影视作品在开头往往有主题音乐或主题歌曲,其目的在于为故事造势,为情节烘托气氛。而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能够为课堂教学定基调,如果教师借助音乐进行新课导入,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例如,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播放学生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歌曲,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然后穿插电视剧中“赤壁之战”的场面,让学生在雄壮、浑厚而略带苍凉的歌声中,回到那个逐鹿中原、群雄四起的年代,感受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更加专心致志地聆听教师讲授新课;教学《永远的蝴蝶》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同名歌曲《永远的蝴蝶》,营造一种低沉感伤的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小说的情境。这种音乐导入新课法,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富有一定的诗情画意,而且能带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趣味之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歌读相融,加深理解
   音乐往往能够在文学不能表达的地方,帮助读者“造成适合于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穿插一些歌曲等视频资料,能够帮助学生在音乐情境下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文学作品的神韵,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听课效果。特别是教学中段,在学生略感疲倦时,教师插播一段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歌曲、戏剧片段,或者播放用时下流行的抖音等软件制成的视频片段,可以调节学生情绪,活跃教学气氛。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可以选取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水浒传》剧中描写暴风雪的场景、京剧《宝剑记》中林冲上梁山前内心矛盾斗争的场面等片段,进一步烘托气氛,起到创设情境、突出人物形象及强化文章主题的作用,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情境加深对主人翁性格、矛盾心情的理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进度,穿插教师独唱、学生演唱、师生合唱等活动,让课堂活跃起来、灵动起来。但教师要注意精选歌曲,尽量选择那些主旋律歌曲,与课文同名或密切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歌曲,注重弘扬正能量,避免选用那些过于劲爆,或流露消极思想情绪,或与课文毫无关系的歌曲,以免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不少名篇佳作尤其是一些诗、词、曲,已经被艺术家们谱成歌曲,变成了可以演唱的诗文,这也说明文学与音乐是相通的。在教学这些名篇佳作时,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播放诗文谱成的歌曲,帮助学生在动听的歌声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例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动漫视频《月满西楼》,让学生对诗文有更加直观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聆听著名配音演员乔榛的朗诵,让学生完全融入情境之中,产生情感与心灵的共鸣;教学《满江红》时,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满江红》;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适时播放歌曲《荷塘月色》。如此这般,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所表现的主题与思想感情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
   当前,一些中职学生对学习语文不大感兴趣,对背诵课文更是敬而远之,但是他们对雅俗共赏的歌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为此,教师可以倡导以唱代背,让他们学唱一些诗文谱成的歌曲,借此完成背诵课文的任务。语文教师还可以与音乐教师协作,让音乐教师教学生唱《将进酒》《明月几时有》《一剪梅》《别亦难》《雨巷》等文学佳作谱成的歌曲,让学生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更好地学习语文、陶冶情操。
   三、配乐朗诵,突出意境
   朗读需要声情并茂、朗朗上口,这样才能读出语感、读出韵味、读出成效。如果配上音乐进行朗诵,能够产生回味无穷的感人意境。这也是配乐朗诵这种表演形式长盛不衰、为大众所喜欢的重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朗读,还是学生朗读,都可以配上相关风格的轻音乐,以增强朗读的韵味与效果。如果配上同文同歌的音乐,就会更加情趣盎然、妙不可言。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事先录制教师或学生表演的配乐朗诵,或者下載配乐朗诵教学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跟读或品鉴,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在包含着美妙迷人的流水、鸟鸣声音,融合着优美音乐旋律的配乐朗诵之中,深刻领悟诗人对康桥的欢喜与眷恋,感受再别康桥时的难分难离、依依不舍的离情别绪;教学《雨霖铃》时,教师可以播放李叔同的音乐视频《送别》,让学生边听边读,身临其境地感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伤别情感,体验有情人不忍分离、愁情满怀的心境。    当然,无论是现场配乐和下载配乐朗诵视频,还是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而精心设计、优化使用,不必每课均用。课堂运用音乐要注重精简,不能毫无节制地在课堂上滥用,甚至将语文课堂变成“音乐会”,这样就容易喧宾夺主,冲淡语文教学主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因为缺乏新鲜感而让学生心生厌倦,产生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歌曲作结,渗透德育
   一堂课下来,学生一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并不容易。尤其是临近课堂结尾阶段,学生有时会感觉疲乏、困顿,注意力有所分散,这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曲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者开展大合唱、小组唱、独唱活动,让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兴奋起来。教师应有机引入爱国、爱党、感恩、励志等方面的主旋律歌曲,这不仅能振奋学生的精神,还能积极传播正能量,达到德育升华的目的。例如教学《致橡树》结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齐唱歌曲《我的祖国》,让学生在雄壮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理解诗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的深层含义,激发学生勤学上进、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情感;教学《做个唐朝少年郎》结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歌曲《几度梦回大唐》,让学生在歌词与文章的比照中,感受唐朝文化的先进、唐朝诗歌的魅力,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热爱祖国,于无声处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利用課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在笔者看来,语文教学资源并不排斥与教材相关的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元素,让音乐走进神圣的语文课堂,营造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愉悦中提升。要寓“乐”于教,让语文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的思想驰骋在文学与音乐的双重殿堂;要彩练当空,让音乐与语文共舞,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Z].2009.
  [2]杨小敏.将音乐引入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11.
  [3]胡淼淼.将音乐、电视引入语文教学的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06(09).
  [4]陈黎.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教学[J].文学教育,2014(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3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