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漫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教师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它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视听效果好、交互能力强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整合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技术有着直观而形象的特点,它通过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优势,不仅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还能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景、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我在教授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课时,上课之初,我并未急着讲授,而是借助PPT软件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学生们注意力立刻被PPT所吸引,很快PPT就播放完毕了。接着,我问学生:“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随着我问题的抛出,学生们纷纷举手抢着回答,我随机抽取了1名学生来回答问题,他说:“刚才播放的视频是秋天的景色,我感觉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微笑着表扬了他。紧接着,我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本内容就是关于《秋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还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识字,生动有趣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记忆汉字的字形既是识字的重点,也是识字的难点。传统的识字教学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得很吃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记不住,还记不牢,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厌学心理。低效率的识字教学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阅读、写作水平,多媒体与识字教学的有机整合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例如:我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时,我借助PPT向学生们展示出“口”“耳”“目”。接着,我说:“谁知道这3个生字代表的是什么”,我话音刚落,巫同学积极得站起来说:“第一个“口”字是我们的嘴巴,第二个“耳”字是我们的耳朵,第三个“目”字是我们的眼睛”,我微笑着付他说:“你真棒。”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还增强了他们思维的动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难点
  小学生对带有动态画面的教学更易于理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静态画面或板书形式,尽管也能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动态教学视频,能够让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化,从而解决学生在语文课本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例如:我在教授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课时,文中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们通过《升国旗》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升国旗的过程,我通过PPT播放2008年阅兵仪式的视频,学生们立刻被眼前生动的画面所吸引,很快,PPT就播放完毕了。接着,我向学生提出1个问题,如:“你们在看视屏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我话音刚落,汤丽娜同学说:“有一种激动地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还使学生在语文课本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景
  对小学生而言,多媒体通过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死板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生动有趣的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做好课件,在课堂上恰当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会语文魅力,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我在教授部编版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时卜上课之初,我问学生:“你们见过鸟鸦吗?”我话音刚落,有的学生说:“见过”,还有的学生说:“没见过。”接着,我通过PPT播放备课时收集的一些关于乌鸦的插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PPT播放完之后,我说:“乌鸦是不是全身都是黑色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的。”接着,我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详细的认识一只乌鸦呢?”随着我的讲解,学生们纷纷说:“想”。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篇关于乌鸦的故事——《乌鸦喝水》。”紧接着,我便带领学生进入《乌鸦喝水》这篇文章中。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调动了他們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冯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助益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
  [2]李胜山.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策略漫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765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