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建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學的新趋向。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制;生活化
  儿童在小学阶段时正处于他律向自律的道德发展过程中,他们还无法正确认知和判断道德,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过程使其得到正确的理解。道德与法制是一门以德育为基础的学科,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生活实践,即注重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一、导入真实生活场景
  小学生的年纪小,自然而然地在道德与法制的理解上多呈现出片面化的特点,对于道德与法制的内容一知半解,生活化的情景导入,应在充分了解学生日常习惯状况的基础上,渗透学生生活化的常见情景,便于直截了当地进入课堂互动状态,小学生在熟悉的道德与法制生活化课堂上,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被激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家里来了客时,里面有一个“陌生人到我家”片断。首先用视频出示了一个场景:文文独自在家,遇到一陌生人敲门……这时画面停止,让孩子们思考:遇到这种情况,文文该怎么办?二年级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安全意识,他们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即展示出了他们的想法,而此时教师也适时的点拨:在生活中,客人来了我们既要热情待客,做一个文明的好孩子,但又要注意安全,不和不认识的人直接接触。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组合进行场景模拟表演。
  二、创设多元内容
  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一探究竟的心理,生活化的道德与法制教学应避免单一的内容重复铺陈,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营造出多元化的生活化空间,学生在不同的问题角度下对于道德与法制的认知更为透彻,教师要注意情境材料的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且具有代表性。如教学礼貌的力量时,教师可以创设几个不同生活情境的案例:一是在公交车上,几名学生坐在“爱心座”嬉笑打闹,而漠视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没有丝毫愧疚感;二是在公共场合上,几位壮汉随处抽烟、随口吐痰,对工作人员的劝阻加以藐视;三是在过斑马线时,一名学生搀扶着一位老奶奶过红绿灯。组织学生分组谈论与交流,让学生自行评价这些行为方式,得出礼貌的重要性。
  三、引导直观感受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教学有关国旗课时,在课前布置调查活动:学生去观察周围环境中什么地方挂着国旗?国旗有什么特征?国旗是何时、怎样升起来的?同学们通过调查,对国旗有了初步认识。这样为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之后再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形成爱国行为。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品德课的教育中,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研究和生活化转变,来提高学生将品德意识在生活上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生活态度,加强学生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良好的生活品德的形成和建立。
  【参考文献】
  [1] 侯建军. 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漫谈[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5).
  [2] 雷占梅. 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 中国高新区,201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1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