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GIS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社会对高素质GIS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较强的实践能力是高素质GIS人才的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有助于提高GIS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GIS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9-0023-02
   GIS(地理信息科学)是地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交叉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普及,其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展,社会对GIS人才的数量需求也大幅增长。但是越来越多的GIS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现实中很多GIS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而大量的GIS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因此,作为GIS人才主要输出源的各个高校GIS专业,对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得不重视。
  一、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高校培养的GIS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主要是到各领域从事GIS相关的工作。GIS专业实践教学应以行业导向为指导,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独立设计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掌握GIS专业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GIS应用研究及工程项目实践的综合训练,具有能够利用GIS技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综合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适应GIS专业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能在国土、交通、房产、农林、地质、海洋、城镇建设、区域规划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學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努力培养具有宽基础、高素质、富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GIS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建议从课程体系设置、GIS专业实验室建设、采取合理的考核方式、鼓励参加竞赛活动、科研与教学相互结合、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等八个途径进行实施。
  1.合理的GIS实践课程体系设置。GIS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充分满足本专业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的需要,实践课程应综合设置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课程体系。把实践课程设置为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等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验证型实验如TIN及格网DEM的生成,设计型实验如专题地图设计,综合型实验如空间分析在地震灾害和损失估计中的应用。形式上兼顾第一课堂实验与第二课堂实验,学生利用不同时间段去学习和扩展,第一课堂实验包括课间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第二课堂实验包括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
  2.建设GIS专业实验室。当前GIS行业发展势头迅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发源地,其在学生培养方面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因此,在行业背景下,高校GIS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很有必要。建立GIS专业实验室,购置一些国内外常用的GIS软件和相应的硬件设备,例如ArcGIS、MapGIS、SuperMap等,便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包括GIS软件的使用、二次开发、GIS应用工程设计、航测与遥感图像数据采集软件和处理软件的使用等,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
  3.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GIS实践教学考核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设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检验。考核不再是简单的实践报告,应结合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与不足,以及对于教学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实践报告(成果)+答辩+动手能力考试的方法。答辩可以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考试可以敦促学生自觉地完成每个实习环节,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克服高分低能现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4.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目前,中国地理信息科学领域中学科竞赛有很多,例如“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以及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等。这些大赛已经连续举办多届,其大赛的范围涵盖了地图制图、应用分析、三维建模等操作技能类和二次开发类两大类型,分别适合GIS专业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同学参加。因此,在大学不同的阶段组织学生参加对应的大赛组别可以检验相应阶段的课程学习情况及GIS软件的掌握情况。综合以上情况,在低年级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学等课程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图制图、地理应用分析类的大赛,训练并检验学生的GIS软件操作情况与使用GIS软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年级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软件工程、地理空间数据库等课程后,结合GIS综合开发与设计等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与二次开发类的GIS大赛,可以较好地训练和检验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5.将科研项目引入本科实践教学。科研作为高等学校专业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但能够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又能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实际和更加生动,特别是引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当中。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对实践方法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较少,学生实践方法和技能往往比较单一。这种科研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广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及早培养科研能力。
  6.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谋求共同发展、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性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培养企业人才的模式。目前,从事地理信息和测绘的单位生产任务比较多,并且设备比较齐全,但是往往缺少人手,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建设、天地图建设、土地资源调查以及三权发证等大型工程项目,各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专业的人才,希望本科生到自己单位实习以弥补人才短缺,这一形势可以促成高校与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得到锻炼。
  7.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指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就为每位学生指定一位专业导师,通过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导师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等多方面的指导。本科生导师制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消除专业困惑,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与导师的接触交流,有机会参加导师的项目,更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敢于探索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8.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个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教学团队建设是培养优秀专业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在团队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发挥资深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梳理、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转化,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撰写高质量的教材和教研成果,青年教师则突出实践教学,侧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国内外访问进修,参与众多GIS软件企业组织的GIS软件操作技能与工程开发应用的培训等。通过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得对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对于GIS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不断探索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GIS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GIS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GIS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
  [2]罗小波,刘明皓.从社会需求角度探讨GIS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7).
  [3]王世东,景海涛,等.GIS专业“多维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矿山测量,2015,(1).
  [4]王成武,唐章英,汪宙峰,卿凤,谢亮,姜照勇.双创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与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75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