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高中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感,即语言感受能力。它包含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能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那么,在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朗读,让学生有感知语言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原本是读的学科。”朗读,应该是语文的魂。所谓朗读,是一种有声的活动,它比日常的说话更为规范、严密、紧凑。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方法,也应该是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不是字音准确与否的问题,更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要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全文以对话为主,朗读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话的朗读。一是佚之狐和郑伯,郑伯和烛之武之间的对话。“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心和对烛之武的理解、信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话里有满腹的委屈和牢骚。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丝毫的不满,也没有安慰和许诺,而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情真意切,接着指明利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你烛之武没有任何好处。通过学生的朗读,他们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最终提升学生语言感知的能力。
   二、积累,让学生有感知语言的本领
  对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是比较头疼的一件事情。一方面是文言文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没有文言使用的语境;另一方面,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关注实词,进行类型化记忆
  文言文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实词,怎样让文言实词不再成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积累。文言实词要注意的重点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平时多积累。有的高考考查的文言实词与课文的意义完全相同,甚至连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率倜傥非常之人”(2009年江苏卷)与“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中的“率”;“年二十以归吾”(2010年江苏卷)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中的“归”;“称之不置”(2017年江苏卷)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等等。
  2.背诵语段,提升理解能力
  背诵精美语段有利于语感的培养。一部名篇,犹如一座富矿,任意一个角度开掘一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文段辞藻华美:如《阿房宫赋》“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段落用铺陈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的宫女之多、生活之奢侈。而《六国论》“以地事秦,犹报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设喻巧妙,生动形象地指出了赂秦的弊端。
  学生应多进行记忆、理解、积累和整理,在反复朗读体悟中,提升自己语言的规范性和品位。有的学生在做文言文试题时,能手到擒来,就是在积累中感知了语感。
   三、训练,让学生形成语感
  训练是检测,更是对所学知识的有效运用。以往的文言文學习就是阅读、理解和做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新颖的提升文言语感的方法。
  1.解悟语境中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所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应结合在一起。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欣赏语言时,不仅仅是查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而应该从训练学生语感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体悟学生用词造句的独具匠心。如《项脊轩志》的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死之年”与“今”抒发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和难以排解的精神苦闷。
  2.把积累的文言素材运用到写作中
  学生积累的大量的文言素材,如果运用到作文中去,也有利于语感的形成。因为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对其进行归纳和整合。如作文《防微杜渐》要求运用《伶官传序》中的材料,学生这样写:“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谁能想到小小的伶人会造成国破家亡?欧阳修是写给北宋统治者看的,可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宋朝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3.运用文言知识编写文言小故事
  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训练,在文言文一轮复习以后,要求学生利用近来所学的文言实词,自己编写文言小故事,通过这种方法来落实文言的运用,如:“公讳苏,为人仁恕宽厚,抚爱诸民。岁凶,见途有饿殍,乃开仓振之,人皆德之。后家道衰落,经营转易,得不匮乏。既卒,乡人哭之:‘公之仁爱至极矣。’”如此,虽然故事比较简短,但说明学生对所学文言实词已经掌握,下次再遇见这个词,一定能把它的意思准确翻译出来。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希望传统文化的精髓能被学生吸收、运用,使祖国文化的瑰宝代代相传。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欣赏水平,也能够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中学(2256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28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