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谈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中。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也是今天课程改革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激发兴趣,让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空间与时间等方面进行探讨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培养。
  关键词 自主探索;激发;兴趣;情境;主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O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2-0202-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有效地学习不是单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因此,在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乐于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
  本文就这一课题,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经验与见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心理学表明:学生想学,才能学好。要让学生想学,最好是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产生兴趣就不会去探究它、不会发现问题、不会探索规律。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兴趣起着指导方向的用途。所以,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要求,善于借助音像、实验、演示、谜语、游戏、富有激发性的语言、故事等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在课堂导学中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学生感到探索新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真正地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米与厘米》时,提出:怎样使1=100?学生感到惊讶。再告诉学生:我们共同探究这节课后就能明白了。学生对这富有激发性的语言与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着急切求知的心情进入探究新课。因此,课前导入新课极其重要,这正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是让学生想学而且学会的前提。作为教师不仅在课前要激发兴趣,课将结束时还要保持兴趣。如:在教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中的“轴对称”时,在新知探究完成后,我采用做游戏的情境来保持学生的兴趣。叫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姿势,再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全班同学依据本节课学的知识来判断上台表演的姿势是不是对称。这样的游戏“平台”给学生增强了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巩固和提高所学的知识。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提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信学生,创造机会,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这就打破传统的老师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怕老师,学生即使有许多知识不懂,也不敢问老师。教师应放下架子,让学生多提问题,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又能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
  (一)提倡“不懂就问”
  谈到这个问题,笔者深有体会。笔者曾在念初中时,在课堂上问老师一个问题该如何理解,真的没想到那位老师这样回答:“上课不专心听讲,点头知尾”之类的话,笔者只好低下头看书,那时眼前一片漆黑。笔者今天当教师受到很大的启发,作为老师碰到当学生说:“听不懂”时,我们千万不要批评他们,否则就堵住了学生的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没有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学生不懂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到头来影响学生自主探索往后的知识。为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要提倡学生“不懂就问”,学生在学完新课后,自己评议是否听懂,在哪些不理解的提出质疑。这种的机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编题或提出数学问题
  这样做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僵化的教学方式。在学完新知后,笔者经常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出题,提问老师,让老师与全班同学共同探讨解决。这样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要编题,首先要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理解与掌握,在编题的过程中就会加以思考,探索如何解答,对所学的知识要深刻理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目的。例如:在学完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后,让学生出题,有位同学出了这样的一个有趣的并带有游戏式的问题:“请座号是质数的同学起立。”从出这道题看,说明这位同学质数的概念已经深入理解。又能激起全班同学自主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探究问题不会停留在书本上,要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机会。
  三、善于引导,通过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新知
  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最深刻,最易理解,最好掌握。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才有解决问题意向。因此,老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从而自主探索新知。
  (一)引导学生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各种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特别是数学知识,新的数学知识大都是由旧知识引申而来。笔者在平时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复习有关旧知识,从而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联系,主动探索新的问题。例如:在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复习比与除法、分数间的关系,除法基本性质、分数基本性质,于是学生很快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除法、分数基本性质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自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与应用。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筆者在导学课堂上善于引导学生实践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不难发现一些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从而学生更加积极地自主探究数学新知识。例如:在教五年级上册《三角形面积》时,老师把准备好各种三角形纸板(有些是完全一样的,有些不完全一样的),分给每组的同学去各自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拼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会发现他拿的两个三角形无论怎样拼也拼不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老师引导拼不成的同学的两个三角形进行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动手操作,他们不难发现他们手中拿的两个三角形不完全一样。再让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把两个三角形进行比比,他们不难发现他们手中拿的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最后全班同学很快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主发现问题,比老师演示、讲解结论更容易掌握,更容易理解。
  四、体验身边的数学,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与时间
  当今的课程改革,很主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就要革除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教师应提供空间与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体验身边的数学。
  (一)提供空间
  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笔者经常布置与所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实际,扩大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体验身边的数学。例如:在学完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后,正当本地蜜柚出售季节,让学生回去调查与计算,某天你家摘多少千克蜜柚,单价是多少,计算出共收入多少钱?再与你家长联系,把钱拿出来数数看是否基本符合,有没有被货主算错。在算的过程中要利用到很多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激起学生更好自主学好数学知识。
  (二)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进行反复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例如:笔者在教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时,留给学生1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实验、总结、交流圆周长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得较好,并能熟练应用,收到一定的效果。学生在自主活动的时间内,可以总结出哪部分知识不理解,再通过实践、思考、与其他同学交流中得到解决,这样大大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方法不计其数。在我们实际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水平,学校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特点,运用灵活的导学方法,有效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仁清.浅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教育优秀论文摘,2004(5).
  [3]陈俊坤.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福建教育,1999(3).
  [4]潘琳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1993(1).
  [5]陈跃进.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福建教育,2004(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0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