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文核心素养之花在中华鼓韵中绽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看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现状,语言技能弱,语言积累欠缺,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较低。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使命。必须寻求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突破口,我们聚焦在语文教学与学校特色创建“中国鼓文化”的融合上,让语文核心素养之花在中华鼓韵中绽放。
  一、中国鼓文化植根校园,挖掘丰富的语文素养动态教学资源
  语文学科本身是母语学科,是语言学科。本杰明.布卢姆指出“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教学环境这一重要教学因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机制……”说明教学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 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助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鼓为载体,可挖掘丰富的培养语文素养教学资源。
  (一)善用“校园文化”活教材,熏陶语言教学环境
  “鼓舞”教育的校园景致有竹藤鼓道、鼓文化公园、鼓文化墙、晨鼓园、暮钟园等。校园环境设计具有统一美,中国鼓文化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品味高雅,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环境是无言的教育,熏陶人的性情,洗涤人的心灵。如,晨鼓暮钟声警示:惜时、劝学、有序、催人奋进。每天早晨入校鸣鼓,傍晚离校鸣钟。开学礼、结业礼、毕业礼、重大活动等鸣钟鼓。活用这一环境教材,充分挖掘其内涵,是很不错的教学资源。
  (二)依托本土文化氛围,传承民族文化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窑生菜会文化,每年在所在村居盛办,学生可感受“金鼓齐鸣同人善 群狮起舞国民安”的节日气氛。凭借村村有狮鼓队的优势,以“佛山岭南狮鼓”为切入口,把“中国鼓文化”引进校园,“鼓舞”教育承载着精气神。擂中华之鼓,扬驿和之才,传民族文化,弘民族精神,这已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凸显,是文化基础的形神奠基。
  (三)重视课程环境,跨学科融合
  重视课程建设,是办学质量的生命线,跨学科的融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1.“六鼓”课程一体化,拓宽素养形成的途径
  课程一体化。保证国家课程开足开齐下,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范围内进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考虑地方、学校、学生的差异,对学生所学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与延伸,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六鼓”课程以“鼓之基、鼓之域、鼓之德、鼓之缘、鼓之健、鼓之乐”六大版块构成,语文是国家基础课程,属于“鼓之基”。
  课程开发主题化。其他五个版块是深化“鼓舞”教育内涵,例如重点实施校本课程《中国鼓》,属于“鼓之缘、鼓之乐”版块,通过了解中国鼓的历史、艺术形式、用途,实操演奏技巧,感受鼓韵的魅力,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因此,书鼓和鸣的课程环境,是拓宽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途。
  2.语文学科与校本课程《中国鼓》跨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中国鼓文化植根校园,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独特的语文素养环境,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全面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理念与目标融合。以新基础教育的教育活动观中的综合渗透性为指导,以“鼓舞”教育的精神内涵引领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把能力和知识等目标融合到语文常规教学中。
  找准切入点融合。选择校本课程中国鼓的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拓展教学内容,以识鼓、说鼓、探鼓、写鼓、绘鼓、击鼓、赏鼓、塑鼓等形式,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体验。通过不同课程的实践与融合,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巧用“中国鼓文化”资源,为语文素养形成提供“营养剂”
  随着中国鼓文化气息在校园,鼓响身边,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色不少,为语文学科学习注入了“营养剂”。
  (一)语文课堂生活化,学会真实表达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积累才形成个体语言经验,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交流与沟通。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指导。语文课堂生活化,是把学习语文的热情“保鲜”,捕捉生活的语言实践。
  1.在说鼓、赏鼓中学会真实表达
  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要让学生有说的欲望,不懂不知,没接触,能有交际的气氛吗?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提高语言技巧,使学生有话可说。”兴趣点是关键了。鼓就在我们身边,都熟悉,把其成为共同的话题,植入语文课堂,兴趣就上来了。将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以及所见所闻有机结合,引出话题,于有意无意间创设说话情境,自然而然。例如,口语交际活动,中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一处有特色的景物。学生每天步进鼓文化气息的校园,每天接触校园里中国鼓的景致。再点拨学生回忆校本课程学习时了解中国鼓文化知识,课堂上学生的语言是丰富的。可提前布置观察,毕竟是入门,还是要适当引导注意观察顺序,让学生语言更有条理。
  2.在学鼓、演鼓、写鼓中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晓知感悟生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现在的少年儿童了解的事物真不少了,但却没有深刻的感受,因而写不出有独特感受的文章来。人生经历少,没有生活感悟,的确会为学生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阻碍语文素养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之不尽”。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在学生身边的中国鼓就是生活经历的源泉。让学生在鼓这种精神与艺术的元素中品味和体验生活,获得独特的感受,使有感而真发,有为而真作。
  巧用“学鼓、演鼓”的生活感悟为突破关键点,积累写作素材。 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孩娇生惯养,没吃过多少苦头,生活上感觉没缺什么。随着《中国鼓》这门校本课的实施,根据不同年段设定的目标,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便多了学鼓、演鼓等活动,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各找其需,显其所能,并能互助互学,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个性,激发民族自豪感。学生暂时不懂去总结人生经验,那么我们就扣紧这“鼓韵”这个校园主旋律,教会他们如何感悟生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广阔的舞台,不仅是才艺表演的舞台,更是人生的舞台。学生在学鼓、演鼓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与鼓有关的人生故事。例如,参与社区表演,为学鼓坚持不懈,舞台上的成功喜悦……不单充分展示才华,成功与他人合作,更是历练了人生。对现实生活有所感,感而发之,发而细腻,从中认识自我,创造真我。
  回归语文教学,与教材联系。 在五年级教材中“运用场面描写,记一次活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等,可以用图片、视频回顾生活中学鼓、演鼓的画面,钩起回忆经历点滴,便可打开写作思路,童手写童心。
  如,“每天练鼓时很辛苦,顶着烈日当头,豆大的汗水不断地流下来。有时候为了排好一个队形,几乎站上一整天。因为长时间拿鼓棒,手都起了茧……”每字每句,都是孩童的真情流露。没有与鼓有过这样的故事,文章何以充实?
  說鼓、赏鼓,写鼓,就是巧妙地利用在学生身边的中国鼓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有质感地说起写起,正确地真实地学会表达。巧妙利用这样真实的动态教学资源,提供“营养剂”,开出素养之花。
  (二)语文课堂综合性,在探鼓、写鼓中积累
  学校生、家庭、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筛选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如,五年级教材综合实践单元“走在信息高速路上”,可引导学生以“中国鼓文化”信息来选题进行探究,这不失为一个“练兵”的好选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中国鼓的起源、发展、敲击等方面真实展开调查,要求有文字记录,也有图片支持,最后共同完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实践活动全过程,小组共同商议,各有各的想法和做法,调查时捕捉点也有异,这是个性和能力的体现。
  引领学生携中国鼓这身边物走向生活实践,享受接触社会、合作、写作、收获的快乐,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不同的角度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素养。【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特色学校创建专项课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国鼓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TSXX046)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龙建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