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跑调”了怎么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孩子们唱歌跑调是音乐课堂上常见的现象,造成跑调的主要原因是掌握音高的能力有待提高,根据孩子们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歌唱状态的调整;有针对性的音程训练;熟唱民歌,学习音阶、调式;涉足简单乐器等方法能使唱歌跑调现象得以逆转,从而正确地表现歌曲,获得审美体验。
  关键词:跑调;诊断;音程;音阶;大调;简单乐器;跟踪反馈
  
  在音乐课堂上,孩子们唱歌“跑调”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相信一线音乐教师在课堂中都会遇到类似现象。
  歌唱就音乐层面上说,节奏和音高是最重要的因素。从孩子们对这两大因素的掌握情况看,音高的难度要偏大,这也是造成“跑调”的主要原因。
  然而,真有“音盲”或“五音不全”者吗?其实,这样的个体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少之又少。我们姑且将孩子们的“跑调”现象定性为“假跑调”,之所以称假,是因为这“毛病”可以“治愈”。
  既然是“毛病”,第一步就离不开“诊断”。
  笔者将“跑调”的孩子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音程在乐理上指两音间的音高距离,常用度、全音、半音等进行衡量。乐谱上相邻两个音都可以用音程进行描述,它是反映演唱者音高准确与否的重要标尺。
  第二步:“开医嘱”。
  依据上文罗列的四个问题,我们便可“对症下药”。
  一、 整曲离调,音程关系都对的孩子,属“轻度患者”。只需提醒关注自己的歌唱状态,保持演唱的精神气,就能解决问题。
  二、 个别音程跑调属于“轻中度患者”,应找出歌唱过程中跑调的那个音,再结合它相邻的音,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可利用钢琴做弹高唱低或弹低唱高的练习。
  三、 演唱过程中,大跳音程拿捏不准属于“中度患者”。大跳音程指两音间的距离在三度以上,如“1——4”“2——6”等。大跳是歌曲教学的难点之一,唱不好大跳音程往往成为歌唱实践中的普遍现象。可结合歌曲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集体练习。
  四、 大部分音程都有问题的孩子,属于“重度患者”,他们往往被家长和周围的同学定性为“五音不全”者,若缺乏引导,这些孩子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学思想。这时,为师者对他们的关注是弥足珍贵的。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技术上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 学唱民歌
  民歌源于社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口耳相授流传下来,再经音乐家们下乡采风的记录,最后呈现于各类媒体和教材之中,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母语音乐。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有的各套音乐教材中,民歌的比重较大。如江苏民歌《茉莉花》、福建民歌《采茶舞曲》、河北民歌《对花》、新疆民歌《娃哈哈》等等。事实证明,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孩子们轻易就能学会,甚至背唱。能熟练地演唱民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是解决唱歌跑调的有效途径。
  (二) 学习五声音阶
  有了一定的民歌积淀,便可以深入地学习五声音阶。五声也可称作五音,即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五个音。中国民歌的旋律往往由这五个音排列组合而成。若将中国民歌称为母语音乐,那么五声音阶则是构成母语音乐的重要元素。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已学民歌的曲调进行识读简单乐谱的练习,从而建立音高概念,解决音程问题。
  (三) 涉足自然大调
  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拓展到自然大调。自然大调即“do、re、mi、fa、sol、la、si、do”,它是在五声音阶中加入了“fa”“si”两个音。自然大调的学习,也应从歌唱入手,继而演唱旋律。
  (四) 学习简单乐器
  有时,另辟蹊径常能柳暗花明。唱歌跑调,是因为过不了音准这一关。若能学一件简单乐器,如竖笛、口琴之类,会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的音准明显提高。
  这些方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于解决严重跑调的现象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说完了医嘱,第三步,应该是“跟踪反馈”。
  跟踪在我们的教学中理解为阶段性的检测评价,反馈则是根据检测评价的结果,调整孩子们的学习策略。
  笔者每学期都会对所教学生进行学习质量的检测,采用清唱面试的形式,重点检测“跑调”生,在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他们今后学习策略的调整提出建议。
  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它涵盖了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三个层面。在歌唱教学的领域里,表现美不应该只留给那些歌唱能力强的孩子,而應该惠及全体,尤其是一些所谓唱歌“跑调”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在美的世界里获得自信。让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实实在在地落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78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