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教育信息化2.0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走向数字化、个性化的基础保障。依托教育信息化2.0技术,运用RETAIN模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优化路径可从相关、嵌入、迁移、顺应、沉浸、自然化六个环节设计:增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学习者需求的相关性;以情境创设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嵌入;以情境转化促进学习者将知识技能迁移应用;以校企合作帮助学习者顺应经济社会需求;依托深度交互促使学习者沉浸于持续学习过程;以开放式创新促进学习者惯性地运用知识。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信息化2.0;RETAIN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8-0060-04
  教育信息化2.0(以下简称“2.0”)为与信息化高度关联的创新创业教育绘制了新的蓝图,也为强调技术技能创新应用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2.0技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肩负新使命,探索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素养的新路径。
  一、“2.0”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2.0”推动了高职创新创业智慧教学
  通过综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有效记录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习轨迹及效果,对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特点和能力基本情况进行数字化分析,有针对性地规划教育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教学潜力,引导高职学生创建个人专属的创新创业网络学习空间,在智能环境中完成即时交互,学习前沿知识与技能,并依托2.0技术预测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设计,高效提供智慧教学服务。
  (二)“2.0”使高職创新创业教学更加泛在化、个性化
  高速高覆盖率的通讯网络、具有自主性的自媒体使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部分受众群体在教室中的“专享”课程,而是任何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意设备均可学习的开放式教育,这为不同校区、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接受相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学习平台。同时,5G网络技术与自媒体的普及可充分发挥碎片式学习的潜力,让碎片式学习成为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方式,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灵活性和知识传播的效率,提供更为泛在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三)“2.0”增强高职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具身性与安全性
  2.0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依托AR、VR、MR等技术呈现虚拟事物、创设虚拟学习环境,引导高职学生与同伴、教师、机器等产生自由、灵活的交互,进行具身学习,获得更为完整的职业技能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兴趣和将创意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激发个人潜能[1]。虚拟事物的呈现和虚拟学习环境的创设不仅可以高度还原具有潜在危险、难以亲身体验的真实操作和场景,还减少了教学活动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了重复操作的成本,为学生尝试多种解决方法、重复练习技术技能、自由创新创造提供了技术保障。
  (四)“2.0”为高职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
  在制度方面,国家学分银行和终身电子档案的建设,可推进各项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学习成果的学分转换与核算,实现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的横向互通,也可推进各级创新创业相关教育的衔接与认证,实现各级创新创业教育的纵向贯通。在资源方面,利用2.0技术可汇集国内外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为各类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毕业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从制度和资源两方面,为高职学生建设更加开放、适切、可持续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
  二、2.0时代萌生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0时代伴随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逐步应用,对于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提出新的转型需求,也催生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转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适应2.0时代的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指具备完整而系统的跨界知识与能力[2],能够融会贯通、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成果的人[3]。参考《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综合考虑2.0时代背景,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主要培养学生五种浅层能力。
  第一,利于终身学习的信息素养。2.0时代的人才应是同时具有网络智慧和现实智慧的“双重智慧”人才[4][5],可在掌握信息技术与所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捕捉信息,并对繁杂的信息进行辨识与筛选,利用信息服务于自身的发展。这种信息素养的提升可以保持学生与学校外部信息的双向流动,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终身学习。
  第二,忠于国家的职业担当。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的学生极有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2.0时代的高职学生应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与职业担当,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与职业规范、保护他人隐私、合法使用个人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及义务,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心系民族,志存高远,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来源于对真实世界中常见问题的创造性思考,创业来源于将创新与创意进行实际操作的转化,创新创业来源于现实问题又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学生在技能应用与知识学习中创新、创造。2.0时代高职学生应能够忍受持续循环的“创新—实践—创新”过程的枯燥,放下浮躁,脚踏实地,勇于面对由不确定的结果增加的挫败感和心理压力,积极思考问题,苦练本领,精益求精。
  第四,善于沟通的合作能力。当今高职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表达沟通能力较弱。创新创业需要多方法交叉、多领域交叉,需要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换位思考意识,善于与同学构建团队合作关系,学会利用集体智慧去解决来自职业岗位的现实问题。   第五,顺应时代的创新能力。高职学生需要在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洞察职业岗位对核心竞争力需求的变化,尝试知识技能的应用与迁移,提升自我的环境适应能力,进行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创新创业成果的“生命力”。同时,让高职学生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跟上社会的发展,减弱与其他高校学生共事时的自卑心理。
  通过培养这五种浅层能力,高职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个人信仰,并拥有在坚守信仰的基础上应用技术技能解决问题的浅层能力。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进一步为学生搭建可跨界交流合作的平台,增加跨界学习的机会,减少学科交叉的障碍,培养学生主动适应新环境与创建跨界知识技能、社会关系的能力,用更为宏观的视角理解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探寻未知、融合创新,由浅层到中层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和跨界交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层到深层的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2.0时代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三、2.0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相关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以学生技能与能力的提升为主要目标,将相互独立的课程构建成与创新创业全过程高度相关的教育体系,强调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的教育。借助RETAIN模型,可以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分成相关(Relevance)、嵌入(Embedding)、迁移(Translation)、顺应(Adaptation)、沉浸(Immersion)、自然化(Naturalization)6个环节。结合RETAIN模型的6个要素设计教育的6个环节,充分参考职业岗位资格所需的实践过程与内容,进行相邻环节间相互关联的教育设计。
  (一)相关: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学习者需求的相关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仅要与教育目标相契合,更要与学习者的需求相契合,激发学习者的内生动机,实现对学习者浅层能力的培养。课前,依托网络平台发布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者对未知知识领域的求知欲与兴趣,让学习者按需选择并完成学习,引导学习者积极反馈,参与教育内容的规划过程。教师依据学习者的反馈信息、学习轨迹及效果,设计并完善教育内容。同时,在教育内容中增添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构建教育内容与现实职业岗位的关联,拉近创新创业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学习自信;增添高职学生成功创新创业造福家乡、回报祖国的案例,引导学习者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认识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学习者心中的责任,培养忠于国家的担当。对于课前学习内容,可选择短视频承载,并且可分享给他人的功能易于创造便捷的交互,帮助学习者挖掘潜在的交流与合作机会,增强参与感。
  (二)嵌入:以情境创设助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嵌入
  除了依托高职院校的众创空间、课堂教室、实训基地等进行线下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还可以融合应用2.0技術创设日常生活中难以呈现的情境开展教育,以教育内容在情境中的生动展现吸引学习者完成具身学习,如依托微课讲授、AR演示、VR操作、MR体验等。其中,创设的情境包括可以观测但不便于呈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周期性或者危险性的情境,如自然灾害、化茧成蝶、生产事故等;也包括不便于观测、呈现的,由专家归纳、假设的虚拟情境,如抽象概念、理论假设、特殊技术技能等[6]。利用情境创设方式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可高度还原教师的预想情境,将教育内容嵌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习者带着疑问在情境中不断尝试、大胆突破、持续学习。
  (三)迁移:以情境转化促进学习者将知识技能迁移应用
  “迁移”环节需基于“嵌入”环节中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依托跨界教育内容,将教育转化到另一种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习者构建“新”与“旧”知识技能间、跨界知识技能间的新关联。在“迁移”教育环节中,情境问题的难度与复杂度要大于“嵌入”环节,解决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应包含“嵌入”环节中学习的部分知识技能,同时引入跨界教育内容。这需要学习者突破对新环境、新知识技能存有忧虑与恐惧的心理底线,将已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另一个场景中,并学习跨界新知识与新技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完成“迁移”教育环节的阶段性、过程性评价,并鼓励学习者在已有创新创业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研究与创新,培养学习者的知识迁移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浅层能力。
  (四)顺应:以校企合作帮助学习者顺应经济社会需求
  “顺应”环节强调实战实训,是帮助学习者实现从浅层能力向中层能力转化的重要教育阶段。通过搭建联络桥梁,使校外兼职创新创业教师了解高职学生的教育需求,使校内专职创新创业教师了解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促进专职与兼职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借助2.0技术,实现校企间远程互联互通,满足各方所需,增强各方参与的内生动力。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高职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方向的职业岗位所需、个性化地选择实战实训项目,鼓励学习者应用创新创业知识及技能,在真实场景与问题中进行真实操作。依托校内外多方的共同参与,连接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保障教育资源及时、畅通地多向流动,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开发与浪费。通过“互聘共培”[7],引入多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高质量师资队伍[8],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市场为需求的“落地”式发展。
  (五)沉浸:依托深度交互促使学习者沉浸于持续学习过程
  “沉浸”教育环节是培养学习者融合创新能力与跨界交叉能力的重要教育阶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向学习者传授如何运用2.0技术创设虚拟情境的方法,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创新创业需求,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深度交互,以良好的沉浸体验实现在创新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利用2.0技术的多样化打造高质量的结果保障,其支持重复操作的特性可培养高职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和敢于突破创新的精神。此外,如果创新创业方向与专业研究方向相关,学习者在经历“顺应”教育环节的实际应用后,能够获得对自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清晰认知,认识到自身不足,在“沉浸”环节进行针对性学习,并自觉地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元素、种子融入学习的全过程[9];如果创新创业方向与专业研究方向不相关,“沉浸”环节可促使学习者思考创新创业领域与专业学习领域间的关联,增强跨界创新意识,实现跨界交叉学习。   (六)自然化:以开放式创新促进学习者惯性地运用知识
  “自然化”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旨在培养学习者创新创业的习惯与能力,承担着助力学习者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开放式创新的原理类似于用较少的资源换取较大利益的杠杆效应,学习者可通过分享成果的部分創意与想法,换取各行业、各年龄段的聪明才智,有利于获取有益且高效的资源。2.0时代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放式创新可增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成果的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利于成果的不断改善与提升。以2.0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性,降低教育门槛,面向所有学习者开放教育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学习、持续进行开放式创新,培养创新应用技术技能的习惯,使创新创业的过程自然化,引导学习者将阶段性学习转向终身学习。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把握2.0时代机遇,承担时代使命,依据RETAIN模型设计发展路径,面向所有学生,营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灵活自由、知行合一、协作创造、开源分享的学习氛围,以其碎片化、自由化促进校外学习与校内学习的对接与延伸,培养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其实践性、切身性连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搭建校企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桥梁,指导学习者在情境创设与交流合作中实现从浅层到中层再到深层的能力转化,成为2.0时代所需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构建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以人才支撑创新,以创新驱动创业,以创新、创业共同助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吴洪艳.智慧学习视角下个性化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5(6):127-131.
  [2]方东.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其反思[J].高教探索,2008(4):135-136.
  [3]任飏,陈安.论创新型人才及其行为特征[J].教育研究,2017(1):149-153.
  [4]冯仰存,任友群.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扶智:消除三层鸿沟,阻断贫困传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远程教育杂志,2018(4):20-26.
  [5]詹青龙,杨梦佳.“互联网+”视域下的创客教育2.0与智慧学习活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6):24-31.
  [6]徐小洲,倪好.面向2050: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愿景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1):53-56+103.
  [7]张锦,梁海霞,严中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融入社会创业教育的“精准对接”路径研究——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23):70-73.
  [8]张忠寿,陆玉梅,唐子俊.学生让渡价值导向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18(17):74-77.
  [9]陈烨,贾文胜,郑永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性反思与模式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70-17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6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