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语言因诗意而美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诗意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我们的语言需要诗意水源的滋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用诗意的语言引领学生,为学生创设诗意的课堂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识字学词、仿写中练习,学会诗意表达。
  关键词:小学生;语言表达;诗意
  网络上曾流传这么一段话,面对晚霞与江水,有人便随口吟出“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意美句,而有人只能说出“晚霞真红,天很大,江很长,噢!还有一只野鸭子。”这样的句子,缺乏诗意,兴致全无。缺乏诗意的语言,如同久旱的土壤生长出苦涩的果实。因此,语文教师应重视小学生语言训练中的诗意表达。
  一、做一名有诗意的老师
  董一菲说:“教师的语言是教学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表达更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老师在课堂中充满情感,用诗一般纯美的语言授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熏陶,是对学生诗意表达的发蒙、启智、引悟。在《长江之歌》的教学导入环节中,教者边展示长江图片,边动情吟诵到:“是您的血肉/凝结了我的娇小身躯/是您甘甜的乳汁……”然后提问学生:“这个人是谁?”学生会异口同声地答“母亲”。教师继续以诗化的语言,为学生描述:“你是滴滴清泉/你是串串珍珠/你是东方的巨龙……”师接着又问:“这又是谁?”学生会答:“长江。”教师进一步深入发问:“长江与母亲有什么关系呢?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具体了解……”孩子们在诗意的语言描述中,如沐春雨。通过母亲与长江的联想,在轻松愉悦中步入学习佳境。
  二、创设诗意的课堂教学情境
  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以形状、色彩、声音思考问题的,假如有人强迫他们用其他方式去思考,那就是逼迫他们失去兴趣和天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运用充满诗意美感的视频画面和情感充沛的音频朗诵,增强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受,形成对课文内容直观的审美印象,内心产生情感共鸣,语言表达自然会充满诗意。在《我喜欢》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播放多媒体,把学生带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与小鸟、虫儿深情对话,欣赏金黄的田野、蔚蓝的天空、皑皑白雪、万紫千红的花儿……这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道:
  甲:我喜欢冬天的雪花,它打破了冬的冷寂,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乙:我喜欢四季,喜欢春天的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喜欢夏天的骄阳、郁郁葱葱,喜欢秋天的凉风习习、硕果累累,喜欢冬天的皑皑白雪晶莹剔透。
  他们的回答充满了诗意,利用多媒体中充满诗意的画面与声音,能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引导进行学生诗意语言的训练。
  三、在诵读中接受诗意语言的熏陶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诗意的诵读中,会感受到文本的语言美,并积累诗意语言,自然而然地会形成诗意的表达。
  四、在造句中养成诗意的表达习惯
  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组词,然后再进行造句,这既是对字词的学习过程,又是对词语理解、运用的过程,会使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在最初阶段,只是用一个字组词造句,随着年级的增高,可选用多个词语造句。
  在学习《三月桃花水》词语时,我让学生选词造句。
  流淌 映照 节奏 应和 开犁 催促 沉醉
  夕阳西下,小溪缓缓地流淌着,映照出美丽的晚霞。我们在岸边玩,有一个人突然唱了起来,那轻快的节奏,使我们也跟着应和起来。河对岸有人正在开犁播种,燕子飞在上空盘旋,好像催促着:“快一点,快一点,不然就迟了。”这画面让我沉醉……
  在识字组词与造句中,教师经常要求并鼓励学生,多使用一些修辞。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学生会形成一种表达习惯,使自己的诗意语言表达,不仅在反復训练中进一步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生动形象,越来越富有诗意。
  五、在仿写中运用诗意语言
  皮亚杰说:“对于学生来说,从他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一举一动,无不都以模仿为基础,正是这种模仿才能够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仿写就是继承,仿写的过程就也是创新的过程。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充满诗意的句段、篇章,教学中我常以课文为范本,鼓励学生进行仿写。
  学完《大地的语言》一文,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
  即使你是一个小水滴,我也给你一定的地位。不管别人如何轻视你,把你丢弃、踏碎甚至碾碎,但你的使命,仍记挂在我心里,等来年春天,没有谁比你更高贵。
  小学生正处在学习和模仿阶段,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强。让孩子在仿写中学习并运用诗意语言,最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在仿写中运用诗意语言是行之有效的。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老师要通过正确引导来开启他们诗意语言表达的心智,让他们的语言因诗意而美丽。
  参考文献:
  [1]芮丽婉.浅谈诗意语言的魅力[J].基础教育论坛,2016(1).
  [2]顾明栋.中国古代诗人如何诗意地存在:论汉诗的语言机制与审美心理[J],2017(5).
  注: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诗化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号:BY[2018]G067号。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