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师范生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传统的师范生实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师范生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把实践分布在大一到大四,先后开展“见习—助教—试做—实习”四个相对独立但又紧密关联的实践活动。在一系列保障机制的支持下,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发展。
  关键词:师范生;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6-0141-02
  21世纪以来,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受到重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而协同育人的主要出发点就是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发展。但传统的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各高等师范院校都在积极推进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本文以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改革实践为范例,以期探寻本科师范生校外实践模式改革之道。
  一、“一次性集中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局限
  师范生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对师范生校外实践的目标、实践次数、实践时长、实践指导、实践评价等要素进行不同设计而构成的一套实践操作体系。
  传统的师范生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一次性集中实习,其局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标单一性。实习的主要目标就是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实习生基本上是在技术理性支配下从事的匠人般的操作性实践,而师范生素养中最首要的师德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其次,理论实践脱节严重。“理论构建只有与教育实践达到‘视界融合’,理论才能获得其本身的意义与生命力。”[1]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专业性实践工作者,但是一次性集中实习导致师范生前期的课程学习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学生没有实践经验为支持来接受和理解教育理论,同时学生掌握的理论也难以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巩固,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难以有效地指导实践。
  第三,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缺乏协作。师范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只能接受高校教师的指导和教育,他们没有机会得到一线中小学老师的指导,而实习期间则往往只能接受中小学教师的指导,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指导老师之间没有交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二、师范生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针对上述一次性集中实习的局限,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在探索小学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程递进实践教育模式”。
  (一)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思路是:基于本科师范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涯,把传统的集中式实习分散安排在四个学年,并适当延长校外实践的时间,分别在第二、第四、第六学期各安排两周的中小学实践,第七学期开展一学期的集中教学实习。
  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特征,把学习任务划分为相对独立又递进连续的四个阶段。根据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目标和实践形式的差异,构建“见习—助教—试做—实习”全程递进的實践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为大一下学期的两周见习,基本上就是看看老师怎么做,全程全方位感知体验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学校运行管理和校园环境等,主要目标是获得教师职业感性体验和认知,建立职业认同感。
  第二阶段为大二下学期的两周助教,主要是帮助老师做一做,协助老师开展班级教学、协助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协助班主任老师开展全天各环节班级管理活动,初步获得教师职业的实践体验和操作体会。
  第三阶段为大三下学期两周试做,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开展教学和班主任实践,通过试做,初步建立起教师工作的基本常规,具备初步的独立开展教学实践的能力。
  第四阶段就是自己独立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和班主任实践,获得教师入职的系统知识能力成长,为教师入职打下坚实基础。
  (二)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1.系统性。该校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和校内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融为一体,构建起了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平台。该培养模式改革了系统化的全程性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框架、操作机制、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完整制度体系,对学生的全程实践起到引领和规范作用。
  2.目标递进性。该模式充分考虑了师范生专业成长的需要,从实践目标和实践方式两个维度体现了螺旋递进模式。根据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内在特征,由浅入深,由外到内,步步提高,逐层深化。第一年观察体验思考,让学生感知教育、感受教师职业、建立职业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第二年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进入教师场域初步建立教师职业的直观行为感受。第三年以教师的身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短期的试教试做,初步独立为人师,对师范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挑战。第四年在指导老师帮助下,系统全面地开展教师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为正式入职奠定坚实基础。
  3.参与各方协同性。该模式整合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了高校、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该模式整合了职前、职后教育,职前教育密切关注职后需要,把职后适应问题提前到职前教育解决。
  三、全程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高校、政府和中小学的紧密协作的“利益共同体”
  全程递进实践教学模式需要高校、政府和中小学三方紧密合作,高校通过和优质中小学合作,优化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并为学生的全程递进实践建立相对稳定固定的实践基地,而那些远离主城的基地学校还为学生驻校实践提供生活后勤服务,从而保证学生实践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高等师范学院教师利用学术研究优势,为基地中小学校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指导等服务,而中小学则把中小学的用人需求及时反馈给高校,这有助于高校灵活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二)重视中小学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到中小学开展教育见习,学校办学条件、指导老师的水平都对他们的早期职业认同和专业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中小学指导教师的遴选,要选取德才兼备的优秀骨干教师作为师范生的指导老师,一个师范生从大一到大四可安排一个固定的指导老师,以便指导老师长期连续地了解师范生的专业成长情况,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高校师范院校教师分属于教育理论、学科教学、教育教学通识能力、学科知识等不同课程板块,传统的高校和中小学隔阂导致部分老师对中小学教育不太了解,甚至有的硕士、博士生毕业入职后就直接开始教授学科。实际上,“教学法教师是公共教学理论和职前教师实践能力间的桥梁”[3],他们的学科实践能力素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有重大影响,高校要加强对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专业引领,要引导他们关注中小学教育实践,要给这些教师提供观摩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要到基地学校跟岗研修和挂职锻炼,使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指导学生成长中实现自我的发展与成长。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前三年的见习、助教和试做共赋予六个学分。师范生各阶段实践成效评估由高校指导教师、中小学指导教师、实习小组成员、实习生自己多方评价,学生在每年都要完成独立的实践手册,从而构成学生四年连续成长的档案袋。
  全程性实践改革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共识,但是,这个内发性的制度改革尚需要一系列管理制度、财政政策等外部制度改革的支持,稳定的师范生全程性实践模式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江净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要解决哪三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7):100-105.
  [2]刘艾清,丁念金.教师专业发展全程视域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86-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86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