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连续性文本试题命制例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实用类文本阅读这一新题型,在试卷中呈现的试题形式有非连续性文本、人物传记、人物评传、人物访谈等等。囿于目前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本试题呈现的新颖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高中学生对此类试题应对较难。基于此,本文将从命题方向、高考试题研读等几个方面,探索命制非连续性文本模拟题的方法。
   一、准确把握命题方向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指出:“在高考命题中,要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突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内容,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扭转高中教学中重视智育、忽视德育的问题。要加强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构建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的考试内容体系,确保考试内容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在这段公开的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育部考试中心对于高考试题的要求一是立德树人;二是依据新课标,强化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姜钢主任公开发表的观点,反映着国家层面对于高考试题命制的要求、趋势和方向。这要求高考试题内容上依据新课标的基本内容,凸显对学生的教育,注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除了姜钢主任的观点,我们还需要关注《新课程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大纲》。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两个任务群明确如下: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应整合丰富的语料,锻炼学生在多样的信息来源中去伪存真、辨识媒体立场的能力,在言语实践中形成价值判断和文化心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指向生活实用,只求实用性和普适性,运思方式以定义、解释、认同、操作为主。根据课标规定,该任务群“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实用性语文”是课标新出的一个概念,不好解释和定义。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是这样明确的: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高考试题的调整需要循序渐进,不太可能有颠覆性的变化和推倒式的结构重建,所以,《新课程标准》虽然是针对2017年入学的学生制定的,但里边包含的信息透露出课程的要求和方向。《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中关于实用类文本的规定和相关解释,要求我们在命制模拟试题时,要注意选择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等类型的文体,作为试题材料,同时文本要具有社会功用,又要反映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题目的制定要有整合、分析、探究等特点。
   二、从全国卷走向模拟
   如果说专家观点、“新课标”、“新考纲”的相关内容体现出高考趋势和方向,高考真题则意味着模拟试题的操作规范。研究真题的好处,能够不让复习的方向跑偏;同样道理,命制模拟试题,应把高考真题作为母题。高考真题的特点比较明显,一是考点全面;二是设题规范;三是稳中有变;四是紧扣热点。而高考试题中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幾乎满足了招生考试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全部要求。
   下面,我们结合对全国高考试卷的分析,尝试一下试题命制的步骤:
   步骤一:确定试题形式
   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原题可以发现,2016年偏向于人物传记类,2017年和2018年则全部表现为非连续新文本样式。其中2017年全国三套试卷、2018年的全国高考二卷和三卷均采用了图文相结合形式。由此得知,图文结合、非连续性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形式,基本确定。由此,我们在青岛市全市模拟试题中,初步确定采用图文结合、非连续性文本的样式,命制模拟试题。
   步骤二:选择材料内容
   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看近三年高考试题在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内容的考查:
   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近三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内容,涉及科技创新、生活现象等内容,跟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选择的题材,代表着我国科技、生活的热点问题。但是,也要注意到关于人物传记或者跟人物相关的文本在近两年全国卷中没有涉及。《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这一高考核心功能,试题命制的导向性显得格外重要。试题应当适当的引导学生关注共和国的历史和建国后国家各方面的成就,并且倡导学生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命题材料要特别关注五四运动的重大爱国意义,建国七十周年相关议题,房地产税涉及的税制改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表彰的人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国家统一特别是台湾回归问题等一系列能影响到青年学生的世界观的重大事件。
   新能源汽车走进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几乎随处可见。看得出来,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事物,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渐影响到生活;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自身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人们的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新能源相关产业的研发水平,也代表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所以,在2018年青岛市地区模拟试题中,我们选取了新能源汽车相关内容,作为命题的主要内容。
   步骤三:完善试题设问
   一个质量较高的模拟试题,除了准备适合的文本材料,还要注意设问的设置。设置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命制非连续性文本的关键。在目前的试卷中,第九题应该就是一个核心设问。它起的作用是统领全部的材料,体现出非连续性文本的连续性的特点。所谓连续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所有材料的整体把握上。要命制核心设问,要研究近几年《考纲》的要求和高考试题呈现出的特点。目前高考试卷的试题形式以选择题和主观题为主,理解和分析综合更多呈现在选择题中,鉴赏评价和探究主要在主观题中考查。既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2017年开始使用,那么,我们首先来看2018年和2017年的高考试卷的主观题问题设置:    2018年全国Ⅰ卷第九题: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7年全国Ⅰ卷第九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2018年全国Ⅱ卷第九题: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2017年全国Ⅱ卷第九题: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8年全国Ⅲ卷第九题: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
   2017年全国Ⅲ卷第九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近两年全国试卷设问设置,注重了选用材料的整体性把握,同时也是所选材料的核心。要解释核心设问,需要选择材料。搜集材料时要注意选择民生事件,全国性影响事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国家民族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两会热点。既然是全国性的试题,要注意试题的适用范围问题,那么,区域性话题不选;当然,另外的两个原则是争议性话题不选,非典型性话题不选。
   (1)主观题设问设置。既然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千家万户,走进人们的生活,所以,青岛市模拟试题确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我们从《战略前沿技术》,“中国产业信息网”,《人民日报》等几个地方选择材料。一是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意义,二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图表呈现),三是新能源汽车的状况,特别是人们的认同度。以上三则材料解释了我们需要的问题。《战略前沿技术》采用数据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意义,并且用数据佐证;中国产业信息网采用图表的形式,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我国未来十年汽车行业产量预测;《人民日报》则对新能源汽车做了调查和分析。这个核心设问,注重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文体上关注选择科普文章、新闻等类型,内容上关照社会和民生,设问上考虑了有分析和探究等能力的考查。
   (2)选择题设问设置。在核心设问确定后,我们应该考虑两个选择题选项的设置。在这当中,我们采取局部概括的方式进行。非连续性文本包含的每一则材料内容都是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因此,每一个观点的陈述或者每一种现象都可以成为独立选项。但要注意第七题考察的角度是相关内容的理解,第八题考察的角度是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以第八题为例,我们把每一则材料的侧重点的叙述,整合成为选项。材料一到材料三,每一则材料都设置了一个选项,有效的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和考察,完成了选项设问的合理分布。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要避开常识类的错误点设置,尽量设置概括性的选项,以体现试题对学生思维的考察,同时又可以避免学生套路答题。
   步骤四:调整试题篇幅
   关于试卷的篇幅,我们对近两年全国卷的字数进行统计:全国Ⅰ卷2018年量子通信,约1370字,2017年制播分离,约1102字;全国Ⅱ卷2018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约900字,2017年生活垃圾分类,约1077字;全国Ⅲ卷2018年“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的转变,约872字,2017年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约941字。
   研究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字数总量在1000字到1500字左右,虽然语文学科部编教材总负责人温儒敏教授提出,未来要加大试卷阅读总量。近几年高考试卷的字数总量确实逐年增加,2018年全国Ⅰ卷总字数已经突破9000字大关。按照温教授的说法,全国卷总字数过万,未来可期。但是,我认为,这一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循序渐进。考虑到整个试卷的总量,我们应该对文本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前提是核心问题的相关内容不能删;影响选项答题依据的语句不能删,要让选项概括的语句在文本中出现;要注意每个独立材料的顺畅。
   无论选择的材料来自哪个出处,都需要经历一个选择材料和删减材料的过程。选择好材料之后,既要结合本题的篇幅字数要求进行调整,又要重点考虑命题的需要。近三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没有对阅读文本的字数有明确的要求,但我们在命制模拟试题的时候应该参照高考原题的字数。
   我们从高考命题的导向、高考试题的研究两个方面谈起,又进一步整合了试题形式、材料内容、试题设问、试题篇幅等几个维度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最终形成的青岛市模拟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汽车产业是高端制造业,产销规模大,涉及行业多,影响范围广,带动效应強,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将带动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将新能源汽车列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3.28亿吨,对外依存度首破60%,达到60.6%。因此,要想摆脱石油对外的依存,实现能源安全,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最有效的途径。
   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的空气污染50%来自燃油汽车的废气排放,而汽车拥有量最集中的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60%的空气污染源来自汽车废气。
   能源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汽车废气污染则严重威胁着环境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与生存,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发展零排放(或低排放)、低噪声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此外,从技术角度考量,中国传统汽车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技术创新能力较低,许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若要实现弯道超车,需在传统汽车技术快速追赶的同时,以新能源汽车为抓手,实现汽车工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看,主要包括产品研发、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四个方面,全产业链涉及诸多行业,往往带动100多个产业的发展。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转型,为建设汽车强国乃至制造强国奠定基础。   (《战略前沿技术》2016年10月18日)
   材料二:
   我国未来十年汽车行业产量预测
   (中国产业信息网整理)
   材料三:
   近日,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在一个论坛上表示,我国已启动研究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
   事實上,很多国家已出台了类似的禁售日程。英国、法国今年宣布将于2040年开始禁售传统柴汽油车,同为发展中大国的邻国印度将2030年确定为禁售时间,挪威、荷兰更将这一节点提前至2025年。
   与新能源汽车趋势相适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也日益清晰。财政部官员日前表示,为避免企业患上财政补贴“依赖症”,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的退坡政策已经明确。长远来看,降低补贴幅度,既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更能倒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加快转型步伐,制造出真正让消费者受益的新能源汽车,最终获得与传统燃油车的比较优势。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当下不少人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仍持观望态度。以北京为例,尽管新能源小客车指标愈发抢手,但上牌率却并不高。这很大程度还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存在短板,如电池成本昂贵、最大续航里程不足、充电设施少等。就此而言,只有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关键突破,提供技术成熟同时又安全便捷的汽车产品,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取代燃油车。(《人民日报》2017年9月14日)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高,要实现国家能源安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最有效的途径。
   B.发展零排放(或低排放)、低噪声的新能源汽车能够减少目前城市中来自燃油汽车的50%废气排放。
   C.要缩小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既要继续研究传统汽车技术,又要从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实现突破。
   D.新能源汽车产业对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发展新能源汽车会为我国成为汽车强国奠定基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表明,因新能源汽车能带动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国家将其定为战略新兴产业。
   B.材料二表明,我国未来十年的汽车产量仍然呈增长态势,但新能源汽车增速尤为明显。
   C.西方很多国家已出台了传统燃油汽车的禁售日程,我国也已启用传统燃油车的退出时间表。
   D.三则材料反映,只要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实现关键突破,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指日可待。
   9.如何看待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中国教育报,2018-12-25.
   [2]教育部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3]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49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