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鉴研究性学习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角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点。品德与社会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为根本,探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一、 引言
  新课标下,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新教学理念的推广也催生了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性学习。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重点课程而言,借鉴研究性学习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可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探究过程获得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进而使学生更加符合新课改下对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
  二、 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下独有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确定研究主题,在选定主题后,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展开研究。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直接的经验,帮助其形成科学的精神品质及科学的探究态度,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显示,研究性学习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在学生掌握自主研究与活动后,学生可获得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显著提升。
  三、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借鉴研究性学习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策略
  考虑到研究性学习的显著优势,笔者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下面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全册《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课堂教学中,课程导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合作讨论的积极性,笔者在导入阶段采用了多媒体与提问的方式进行导入,具体设计方法如下: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动画“看地图找家乡”,在视频播放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情景以小组合作讨论如下问题:我们家乡的名称是什么?家乡具体在祖国的哪个位置?在地图上你还能够发现什么?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有目的地观看视频,并且在强烈的任务驱使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学生通过合作可逐渐掌握正确运用地图上简单图例、方向来获取家乡相关的信息,了解自己家乡地理位置并知道这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开放式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中,学生应用高度的自主性,可以自己选择学习方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认为通过阅读的方式可以很快地掌握文章内容,于是一些学生采取独立或集体阅读的方式。在独立阅读中,学生将文章中的重点内容画出来,如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地形等,在阅读完整体内容后返回来进行深刻的理解;集体阅读中,阅读方式相同,但关于问题的理解则是学生相互讨论完成。再比如有的学生喜欢采取小组讨论与自主探究的模式,笔者就将这些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在学生讨论与探究过程,小组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然后在中国政区图上将自己家乡同另一个同学家乡标示出来并连接,然后借助比例尺测量它们间的实际距离,采用这样的方式让不同家乡的孩子彼此了解。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还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鼓励进行辩论。比如有同学会问“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相比哪一个更冷?”有学生分析认为“南方的冬天湿冷,而且没有暖气,所以实际要比北方的冬天更冷”,而另外的学生认为“北方的冬天温度更低,所以要比南方更冷”,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并非是哪一方正确,哪一方错误,学生都是用发散性思维去看待问题,如此可有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三)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其实在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学生认真阅读完课本教材后,提出了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我的家乡有什么特色?”、“家乡这么多的风景与历史文化资源,怎样才能够将这些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怎样让家乡变得更美好?”等,笔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并让学生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
  归纳问题后,笔者让对同一类型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小组,对问题进行研讨,有的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查阅资料可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学生借助课外实践方可解决。比如对于“如何将家乡的风景与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体现?”这一问题,笔者将相同研究课题的学生组成一个6人的小组,小组推举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组内成员分工及同指导教师联系等工作,其他的学生各有分工,比如2名学生查阅资料,2名学生进行调研,1名学生进行资料整理。在整理完资料后,小组学生开展讨论,将家乡的各种有价值的资源汇总,设计出一套有助于开发家乡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方案。在学生讨论完成后,学生开展研究报告的撰写,在报告的形式上由学生自行选择,如可图文并茂或单纯地文字表述。研究报告是反映学生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总结,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 结语
  总之,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学实践而言,为了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相关教师可以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具体构建上,教师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伍玉慧.开展研究性学习 优化非智力因素——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谈起[J].小学教学参考,2011,6(24).
  [2]薛萍.研究为本,德润心灵——谈《品德与社会》研究性学习的育人功能[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5,23(5).
  [3]曾德见.体验探究实践——《品德与社会》研究性学习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7(20):161-162.
  [4]賀俊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心理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4):136-138.
  [5]吴晓萍.立足本土资源开发,发展学生人文素养——例谈《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J].江西教育,2017,6(21).
  作者简介:
   郭显诲,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县均溪中心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4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