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升级版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自有教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已由外延拓展进化到内涵建设阶段。打造升级版的自有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相关院校和出版部门应该在建立协作机制、组织编写联盟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高水平专业通用教材的建设。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通用教材
  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自1984年创设以来,在经历了30多年跨越式发展之后,逐渐从当年受人追捧的新型热门专业沦为一个发展受限的普通专业。专业特色不彰、人才流向不明、发展空间萎缩一度成为严重制约本专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对外汉语专业已经难以为继,必须通过自身的转型来实现自我的救赎。
  正是基于上述情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于2013年毅然将“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加以合并,正式推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从专业领域的漫无边际到专业界限的渐趋分明,这次名称转化不止是个别关键词的切换,更是对学科性质的一次重新认识,对专业前景的一次精准定位。与之相应,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对外汉语专业大体着眼于培养以汉语为载体的跨文化的交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则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和杰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且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从宽泛的交际人才到专门的教育人才,足以表明专业培养目标的定向化和清晰化。
  显然,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的改变势必引发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的调整,而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的调整又必然牵动专业教材的建设。众所周知,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不仅彰显出专业水准,也体现了国家意志。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而言,专业教材的建设一直徘徊不前,陷入了难以突破的僵局。谁都无法否认,过去乃至当前业界推出的多套“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或“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教科书”,不管美誉度多高、使用量多大,但基本都属于区域性教材,都面临一个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可以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材的建设仍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仍是一项十分紧迫艰巨的任务。
  受学科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左右,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博杂,课程体系繁多,教材建设任务堪称艰巨。在专业发展走过30多年之后,本专业的教材建设理应摒弃当初的试水型、粗放型思路,将重点置于自有精品教材的建设之上。毋庸置疑,拥有成体系、高水准的通用教材是本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标记。
  自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当下不少高校已将文科类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大致确立为四大板块: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其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和开放选修课程基本属于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最能体现专业的特色。与之相应,这两类课程的教材通常为本专业所专用或主用,应当纳入本专业自有教材之列,应该成为当下或未来专业教材建设的重中之重。
  如何建设高质量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通用教材不仅事关本专业的发展现状,更影响本专业的未来走向,需要专业的建设者尤其是主导者群策群力、励精图治。2010年以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倡导之下,全国高校相继建立了相关的联络机制和工作平台,诸如“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并在查摆问题、凝聚共识、积蓄力量等方面收效显著。可以说,推出具有引领意义和通用价值的专业主干教材的时机已经成熟。
  新型的专业主干教材必须要跟进新时代、体现新思路。教育部教材局局长郑富芝最近指出:“教材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拓宽视野,博采众家之长,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为培养具有前瞻思维、国际眼光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撑。”[1]
  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应该把提高质量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应该把通用版、权威性、精品型的自有教材纳入本专业发展规划并及早启动。在此,笔者仅就教材的角色定位、特色形成和运作模式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供本专业的同仁参考。
  一、明确自有教材的角色定位
  自“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一说横空出世,国内先后出现了多套以“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冠名的系列教材,除少数几种标明为本科专业教材 外,多数教材未对其适用对象作出明确的界定,不排除高低两可的嫌疑。这种看似无意的教材跨界现象恰好反映出业界对专业教材缺乏明晰的定位。事实上,一种定位不够明晰的教材不仅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也很难适用于教学。因此,教材定位是教材编写者首先需要化解的难题。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而言,教材定位首先必须要注意契合本专业的学科地位,尤其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区分度:
  (1)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同类教材的区分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前者隶属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后者隶属教育学专业。由于名称完全一致,导致有人对二者的区别不甚了了。学科地位的模糊直接造成了这两个不同层次专业的区分度不强,以致不少高校在对两个专业进行课程设置时过度关注教学内容的连贯性,造成了部分专业课程的叠合现象,从而催生了不少重名的教材,如《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与传播》等。这些重名的教材如何体现内容上的梯度并保持彼此的衔接,至今尚未引起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的足够重视。
  (2)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其他中文专业同类教材的区分度。对不少高校特别是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而言,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汉语言文學本科的文秘专业、师范专业本来就系出同门,它们除了拥有相同的公共课和通识课外,还会拥有一定数量的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甚至专业主干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等。对这些相同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主干课,不少高校大致实行的是无差别化教学,使用的也是无差别化教材,包括一些贴有“汉语国际教育”标签的教材。这种状况表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相邻专业的同类课程缺乏具有区分度的教材。   (3)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外语专业同类教材的区分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与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和重合度,如语言学史、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化概论等。应该说,这些课程尽管看似同名,其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却不尽相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施教这些课程时,往往使用的是外语专业的相关教材。由于教学针对性不强,这些教材极易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认同感。
  二、构筑自有教材的专业特色
  教材的生命力在于特色。从理想角度讲,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自有教材就应该是本专业的特色教材。教材的特色应该体现在知识架构、内容安排、要素组配等一系列环节上。刘珣教授当年曾对我国对外汉语教材发展提出了4点建设性的意见[2]:(1)以熟练运用为导
  向,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基本目标;(2)以学生为中心,较好地体现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3)坚持并不断发展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原则;(4)教材的现代化与立体化。这四点建议尽管是就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而发,但同样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有教材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而言,本专业的自有教材应该做到“四能”:
  (1)能体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
  讲大气。教材要瞄准汉语国际教育的大方向,确立“高大上”的视野,要着力从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入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系列,并真正为本学科所用。比如,本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就应该紧扣对外汉语教学大背景来组织和编排相关内容,尤其应立足汉外语特点的比较,以促成学生的国际语言观。
  (2)能满足教学一线的根本需求——有朝气。教学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教学的需求既包括学生的需求,也包括教师的需求。也就是说,教材编写要兼顾学生和教师的诉求,要从辅助性上升为主导性,增强教学双方的匹配度,避免给教学双方造成困扰。一本对教学可有可无的教材既不能给教师提供教学的便利,也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当下通行的外国文化史教材,仍以西方文化为重,忽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介,无论内容还是包装都显得暮气沉沉。
  (3)能凸显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因素——接地气。自有教材是为培养应用型的专门人才服务的,应以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为根本要务。自有教材凸显实践性可以借助两条途径:一是适度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教材,使之在教材系列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在所有理论性教材中强化实践内容,力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完美融通。例如,《汉语国际教育概论》就不应该满足于泛泛而论,而应紧密联系一些热点问题(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发展困境)来展开研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4)能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向——求长气。课程设置决定着教材编写的种类和取向。自设立本专业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推动相关的课程改革。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教材尽管未被纳入“马工程”重点教材之列,但同样存在专业导向和价值导向的问题。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跟进课程改革的动态,还要特别注意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接轨,力求教材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像与中外文学史、中外语言学史以及中外文化史有关的教材都应该从长计议,重点解决好系统化、持续性的问题。
  三、建立自有教材的运作机制
  30多年来,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尽快风生水起,在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可观的佳绩,但教材建设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群雄纷争的状态,尚未形成本专业公认的权威性的自有教材。这种状况与专业教材建设处于过度开放状态有关,迫切需要扭转。在这方面,各高校相关专业的主事者可以率先作为,力求突破。具体而言,我们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区分并确定本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门类。自有教材的种类取决于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的门类。如前所述,作为一门覆盖国际汉语教学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两大领域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除了语言学和文字学等基础学科外,其重要的支撑学科包括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国际关系学乃至华人华侨学等学科。这些学科涉及的课程门类达数十种,必须从中遴选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核心课程的数量应该全国统一,拓展课程的数量则可体现出一定的弹性。
  (2)为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制定国家性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制定本专业课程标准应该着眼于培养国际汉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等三种能力。这三种能力涉及汉语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中外文化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测试、教学评估、教具制作、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调查分析、中华才艺展示、国际礼仪、跨文化交际技巧等内容。如何整合这些内容并形成规模适当的课程门类是本专业课标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3)区分并确定统编教材和校本教材。统编教材是与核心课程相关的教材,校本教材是与拓展课程相关的教材。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教材,专业的主事者应该实行“双轨制”的运作模式,即收拢统编教材,放开校本教材。所谓收拢核心教材,就是在确定基数、规范名称的前提下,对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采取协作统编的方式进行一体化运作,不搞重复建设,避免因无序竞争而造成的资源浪费。所谓放开校本教材,就是听凭各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师资状况进行选择性的建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和个性化。
  (4)相关高校联盟应与高规格的出版社(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携手建立统编教材的编写协作机制。当然,统编教材不必定于一尊或拘于一套,可以按照相关高校的办学层次、生源质量和培养方案设置两到三个不同的系列。在搭建合作平台的前提下,组建力量精干的教材编撰团队,分头建设,多方论证,直至拿出较为理想的统编教材供各高校选用。
  综上,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积淀之后,专业教材的升级转型已经刻不容缓。作为从业者,我们应该尽快将教材的建设思路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将教材的开发重点由泛用版转到专用版。不可否认,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自有教材建设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需要相关各方尽快达成共识、整合力量、付诸行动,以尽快开启新一轮汉语国际教育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批被寄予厚望的专业自有教材整体设计上要强化系统观念,知识组合上要突显专业特色,体系构建上要注重国际视野,内容安排上要彰显实践环节,既富有创新意义,又不失通用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所有高校中,师范院校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与其他高校相比,师范院校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法运用等方面更具趋同性,因而在专业通用教材编写方面进行合作的可行性应该更大。真诚希望业内同仁能够组建一個精干高效的教材编写联盟,并与有担当的出版社进行精诚合作,尽早在本专业高水平通用教材建设方面迈出实质性的一步。须知,高水平、一体化的专业通用教材正是一个专业走向成熟的一种标记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郑富芝.落实“五个体现” 把牢育人方向[J].人民教育,2018(20).
  [2]刘珣.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展望——再谈汉语教材的编写原则[J].世界汉语教学,1994(1).
  [责任编辑:陈立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4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