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小学教育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题,小学教育是正式教育的第一阶段,因此促进核心素养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成为头等大事。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课程,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这一角度入手,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改革现有教学方法,实现深度教学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通过给出课堂雏形,并辅以相关案例,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课;社会参与
   一、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者经验组织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1]。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基于课程融合、又高于课程融合的组织形式。根据皮亚杰认知發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获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概括能力比较弱。因此可以利用课程统整,精简课程结构,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客观上,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呈指数型增长,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统整;主观上,当前以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分类的抽象、宏大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核心素养本质来说,核心素养并非单学科素养的简单相加积累,而是通过跨学科素养相融合来发展学生能力。
   2.立足我国核心素养对课程统整的建议
   第一,相近相邻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统整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课程统整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学科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二年级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时就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孔融让梨”进行课程统整。首先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统整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尊老爱幼”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抽象性,通过和“孔融让梨”统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这一具体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怀”,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有限性原则。首先,统整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将越多的课程统整成一个系统就越好,超过三科课程统整就会给学校教育秩序和任课教师带来压力,并且更多的课程挤压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学习“核心”。核心都已经丢失,何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统整课程上课次数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统整课程上课次数可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其信息编码能力,便于内化知识;但是单一的无限制的统整课程使大量知识涌入学生头脑,会使其对所学学科重点产生疑问,臃肿多余的知识最终会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善学”这一素养也会成为水中倒影。
   二、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基于课堂内部的“深度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立体丰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在课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可感知”“有温度”,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1.课上深度教学,立体呈现“文化基础”
   与以往教学主要凭借螺旋式课程的累积来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深度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是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通过深入丰富的教学层次设计,实现立体价值。通过“有限教导”“多元教导”“情感教学”“全景立场”让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学习,获得积极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形成自我认知。
   2.课下实践互补,多面丰富“社会参与”
   传统的课堂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课堂上听课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结合。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动手探索能力比较强,领悟抽象理论知识有困难。在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而且也能发现和探索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内涵,从而在实践创新中领会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其第三个大方面“社会参与”中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六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这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促使学生落实该素养。
   3.深度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核心素养课堂雏形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传统的教学流程是:讲解生字词—讲述找妈妈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告诉学生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学会保护它们,热爱大自然。虽然整个过程符合逻辑,但是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改下,怎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呢?基于深度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可以按照以下维度去设计该课,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在课上进行深度教学。(1)有限指导。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读课本,然后借助视频让学生自主发现蝌蚪是怎么变化的,由此培养学生“乐学善学”。(2)多元教导。不要求在一节语文课上把数学和科学知识都讲透彻,适当进行知识补充。其次,既然在课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那么在实践中就要落实核心素养。希望广大一线教师在了解本文理论的同时能真正收获实用知识,并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从而使核心素养能真正在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2]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M].谭力海,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编辑 冯志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559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