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跟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者钻研的要点主要是课堂教学的变革,而却忽略了功课的修正。作业批改应该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研究对象进行优化,要突破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初中数学作业是查验学习者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措施,能及时挖掘学习者学习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建议办理门径。针对初中数学作业删改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继而建议一系列改进门径,有用办理作业日趋败露的问题。
   关键词:浅淡;初中;数学;作业;批改
   过去的数学讲授形式,老师上课教,课下删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写作业。许多年来一直这样,教育变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良讲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创造力等。数学教学的变化也应包括作业删改的变化。批改作业是讲授中的关键部分。
   一、传统批改作业方式(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功课的修改方式多选用“全批全改”。当前,数学变革和新时代对培育新式人才的需求,明显地揭示出作业“全批全改”出现的弊端。
   1.教育者耗费在评改作业上的功夫过量
   初中数学功课天天有,学习者天天做,执教者天天改。如若一个执教者任两个班,每班按50人估量,屡屡要修正100本功课;若一次留4个题,就一次要删改400道题,若每2分钟一本作业,就要花去3个多小时的时间。尤其是修改几何作业,还要耗费较多的少许功夫。再加上平常的小考、单元考、班主任事宜、备课……忙得团团转。
   2.学习者处于被动地位
   素質教育下凸显的特征是开发学习者的大脑,培育学习者的本领,让学习者做研习的主导然而作业的“全批全改”简直就是学习者头上的“紧箍咒”。使他们天天忙于按时完成功课,不管对与错。压制了学习者积极思考和自我复查的积极性。
   3.师生两边获取的讯息失真度很大
   学生做作业,教育者修改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持续,是师生双边取得消息的首要途径。然而,有一部分学生作业很不错,但一考试成绩很不好,因为学生为了应付教育者“删改”只能抄袭作业,教师也只好“上当受骗”。因为是时间紧,教师删改作业往往使用一些标记符号,学生由这些符号仅仅了解哪个题错了,但不知道错在哪里?得到的只是百思不解的信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功课的“全批全改”执教者很辛苦,但束缚了教改的手脚,又束缚了学生生动活泼的研习。因此,数学作业删改方式的变革理应引起关注。
   二、批改作业方法的几点尝试
   安排作业,删改作业不单是讲授的首要步骤,仍旧是师生双边获取消息的重要窗口。精心设计,安排作业,细心删改作业。能使师生两边及时承受正确的消息,加速消息反馈的速率。只要师生协同组合,就能真实抵达做作业和删改作业的目标,删改作业的方式应多样化。但主要是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把师生举动紧密结合为一个团体。为此做了如下尝试:
   1.随堂删改作业。新课后,简单的作业可当堂落实,选用团体谈论谜底,当堂集中统一删改。
   2.小组删改作业。把程度不一样的学生安顿到前后两桌,每四人构成一个小组。每一次上课前5分钟由教育者供给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删改,并把删改的情形向教育者或讯息小组报告典范样例及错题情况。
   3.老师抽查和面批。老师对小组删改后的作业要举行抽查,解析作业和删改的情况,对作业中出现的明显问题要复批或面批。
   4.信息小组及时做好信息交流。由课代表和几名学生形讯息小组,其主要任务是:(1)汇集班上作业中显现的主要的错题进行“会诊”,剖析失误缘由,建议准确谜底供学习者参阅。(2)采集作业中做题方式别致高明、思绪简便、一题多解等典范样例,实时向全班举行交换。(3)每一节教后,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讯息小组归纳正、反两种典范,向全班同学作交流。以达到解除错误,开阔眼界,夯实知识,操作方式的目标。
   总之,通过尝试,使学习者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取学习者研习的积极性,运用了教与学双向的互动,提升了数学教学培育的效能。
   教学变革是一条漫漫长路,而作业讲授的变革在这条路上还刚刚起步,我想,在外观看似零碎而平庸的作业删改工作中,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本质和深入的哲理,作为一位数学教员,咱们有义务在这一教育活动中不断地调解自身,完善这项劳动,以更好地照亮同业,造福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光付.作业批改的技巧[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9(07).
   [2]刘新伟.初中数学作业批改的尝试与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2).
   [3]刘新伟.初中数学作业批改的尝试与体会[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4).
   [4]姜英.在生物作业批改中写好批语的尝试[J].文教资料, 2006(2).
   [5]胡小平.农村中学教师作业批改的检查与评价[J].成才之路,2008(10).
   [6]刘目勇.数学作业批改重在实效[J].数理化学习,2010(12).
  编辑 刘瑞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61899.htm